第三個變化是什麼?很多實體經濟的交易,比如采購、交話費等很快會通過大數據的方式聚集起來,為金融交易所用,金融產品和交易將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因為有了大數據,所以我們可以很精確地知道一個工廠需要什麼樣的金融服務,知道這個工廠是不是靠譜,運營得好不好,這些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可以設計金融產品,可以精準地提供金融服務,這有點像我們農業上講的因田施肥,這就是大數據使得金融服務更加精準。
第四個衝擊是什麼?這個還沒有完全開始,就是二級市場的金融交易會逐步智能化。目前人工智能受到熱捧,在金融交易方麵,我相信肯定會有人嚐試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來減少人工的二級市場交易。對於這個技術,我不知道結果是什麼,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我相信肯定有人會做這件事。
科技與金融結合發展
那麼未來幾年,這些影響因素究竟會給中國金融格局帶來什麼變化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無風險的投資回報率會下降。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剛剛說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上升,但中國現在是資金富裕的國家,因此無風險的金融投資回報率一定會下降。所以,大家以後進行理財的時候,如果看到流動性很強的金融產品就一定要珍惜,恐怕以後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第二,我們的債券市場還會進一步發展。目前債券市場上的公司債、地方債及政府債占GDP的比重還不夠大。為什麼這樣講?到目前為止,中國主要的融資方式還是銀行貸款。但是這幾年已經出現變化,銀行貸款的增長低於整個融資的增長速度,而債券增長速度在上升。目前中國的債券業發展缺什麼?缺的是交易平台。現在大部分債是在銀行間交易,從長遠來看,這是不行的。如果引導大眾參與,債券會有大的發展前景,但是會出現債務的破產重組。
第三,金融產品將會多元化。舉一個例子,現在保險業是中國金融行業增長最快的一個行業,因為保險提供的是精準的金融服務。保險的受益者可以精準定義,所以百姓發現買保險產品比買其他金融產品更能夠體現存錢的目的,比如存一筆錢給未成年的女兒,購買保險可以定向給她,不管是否結婚,這份保險的受益者永遠隻是她本人。而未來,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將會出現。
第四,科技金融公司會蓬勃發展。為什麼這樣講?過去幾年,中國在金融方麵的科技創新已經超過美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比美國更快,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市場大,而且發展相對落後,可以跳躍發展。加上中國工程師多,而且相對便宜。同時,我們的金融服務本來就短板較多,缺口較多,這為科技和金融的融合發展提供了空間。當然,科技和金融的結合發展,一定要管控風險,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中國的科技金融就一定能夠跨越式地發展,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亮點。
(本文係作者在2017年3月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的演講)
第三個變化是什麼?很多實體經濟的交易,比如采購、交話費等很快會通過大數據的方式聚集起來,為金融交易所用,金融產品和交易將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因為有了大數據,所以我們可以很精確地知道一個工廠需要什麼樣的金融服務,知道這個工廠是不是靠譜,運營得好不好,這些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可以設計金融產品,可以精準地提供金融服務,這有點像我們農業上講的因田施肥,這就是大數據使得金融服務更加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