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內心充滿淒涼和無奈——呂新訪談錄(1 / 3)

至此,好像已看到了目的地的部分輪廓,開始放慢腳步,完全是因為看到而才放慢。這中間,也時常會有腳下生風的時候,那是一種人所共有的得意和輕佻在作怪,每逢這時,就會停下,待冷靜之後再重新上路。

有那麼多的人雙手捂著臉,等候在他們各自的悲喜交加的家庭裏,或者坐在忽明忽暗的山川原野裏,風吹雨淋,為了什麼?

王春林:閱讀《白楊木的春天》,總是會讓我不由得聯想到當年閱讀諸如張賢亮的《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從維熙《走向混沌》等作品時的情形。雖然書寫對象基本相同,但你的作品無論內在精神氣度還是藝術表現方式,皆與他們有很大的不同。請問,他們的作品是你寫作時的一個參照係嗎?你自己是如何看待張賢亮、從維熙他們的類似題材寫作的?

呂新:人世間的記憶和經驗有許多是共同的,但是在共同之中又會有明顯的各人的不同,有人記住的是紅色,有人記住的是綠色,即使同是綠色,也會有更細更不一樣的差別,深綠,淺綠,白綠,黃綠,此外還會有麵積大小的不同,方寸的差異……所有這些差異,就會導致諸多的不同。我們同去看一個人,光是去的方式方法就會有無數種,更別提各自的心情、思想、觀點和立場。有人是坐車去的,有人是走著去的,不僅徒步,而且還背負著一麻袋不算輕的東西。還有人為了排解路上的寂寞與枯燥,帶著漂亮的女友去也屬正常。也有人乘坐直升機,直接降落在被訪者的院子裏,那也沒有什麼不對。總之,各人會有各人的方式。

比如對於同一場雨或同一場雪的描寫和感覺,那也會完全不同,一場雨在一百個人筆下,可能會變成一百場雨。

每一代人都隻屬於他那一代人,和上一代人,下一代人,都無法一樣,都有別人不可替代的獨特之處。我平常看年齡比我大的,比我小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

由此,我常常還會生出別的一些感慨和情分,那就是,要理解你的前輩和後輩,珍視與你同時代的人。

不是麼?人們追求長壽,想活得更久,但凡事都有正反兩麵。一個人活一千歲,一萬歲,那屬於誇張和玩笑。實際一點說,你保養得法,風調雨順,活了一百五十歲,甚至兩百歲。可是你睜開眼看看,與你同時代的人早就都一個不剩了,滿眼盡是陌生的年輕人,人家穿的衣服你沒見過,吃的東西你也不認識,說的話你聽不懂,做的事情你看不懂,與這樣的一些後生晚輩們混在一起,名義上也叫活著,難道真的很有趣麼?

就算你不特殊,大家都活兩百歲,你兄弟也還健在,他一百九十四歲,一群那麼老的人坐在一起,互相都懶得理睬,那其中的意義又何在?無法展望和想象。你的一百九十四歲的兄弟閉著眼睛坐在那裏,你從他的麵前慢慢地困難地經過,他連眼睛都沒有睜一下。你以為他睡著了,或者沒看見你。你提醒他說,老三,是我。他仍舊閉著眼睛說,知道是你。你驚異,迷惑,甚至略感難過,兄弟之間,並無齟齬,何以連一句問候的話也懶得過了?如果已是兩百歲的你,還沒有徹底糊塗,還能想起些許往事,你或許會想起一百九十年前,外麵烈日炎炎,或者天色陰晦,你正要出門去玩,四歲的弟弟非要也跟你去。你不想帶他,一把把他推倒在地,他哭著爬起來,扯住你的衣裳,還要跟你去。你被弄得毫無辦法,不得不告訴他,想去就不要哭,馬上閉嘴。四歲的他一聽,立即就閉上了嘴,不再敢哭一聲,跌跌撞撞,小狗一樣跟在你的後麵出了門。

至此,好像已看到了目的地的部分輪廓,開始放慢腳步,完全是因為看到而才放慢。這中間,也時常會有腳下生風的時候,那是一種人所共有的得意和輕佻在作怪,每逢這時,就會停下,待冷靜之後再重新上路。

有那麼多的人雙手捂著臉,等候在他們各自的悲喜交加的家庭裏,或者坐在忽明忽暗的山川原野裏,風吹雨淋,為了什麼?

王春林:閱讀《白楊木的春天》,總是會讓我不由得聯想到當年閱讀諸如張賢亮的《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從維熙《走向混沌》等作品時的情形。雖然書寫對象基本相同,但你的作品無論內在精神氣度還是藝術表現方式,皆與他們有很大的不同。請問,他們的作品是你寫作時的一個參照係嗎?你自己是如何看待張賢亮、從維熙他們的類似題材寫作的?

呂新:人世間的記憶和經驗有許多是共同的,但是在共同之中又會有明顯的各人的不同,有人記住的是紅色,有人記住的是綠色,即使同是綠色,也會有更細更不一樣的差別,深綠,淺綠,白綠,黃綠,此外還會有麵積大小的不同,方寸的差異……所有這些差異,就會導致諸多的不同。我們同去看一個人,光是去的方式方法就會有無數種,更別提各自的心情、思想、觀點和立場。有人是坐車去的,有人是走著去的,不僅徒步,而且還背負著一麻袋不算輕的東西。還有人為了排解路上的寂寞與枯燥,帶著漂亮的女友去也屬正常。也有人乘坐直升機,直接降落在被訪者的院子裏,那也沒有什麼不對。總之,各人會有各人的方式。

比如對於同一場雨或同一場雪的描寫和感覺,那也會完全不同,一場雨在一百個人筆下,可能會變成一百場雨。

每一代人都隻屬於他那一代人,和上一代人,下一代人,都無法一樣,都有別人不可替代的獨特之處。我平常看年齡比我大的,比我小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

由此,我常常還會生出別的一些感慨和情分,那就是,要理解你的前輩和後輩,珍視與你同時代的人。

不是麼?人們追求長壽,想活得更久,但凡事都有正反兩麵。一個人活一千歲,一萬歲,那屬於誇張和玩笑。實際一點說,你保養得法,風調雨順,活了一百五十歲,甚至兩百歲。可是你睜開眼看看,與你同時代的人早就都一個不剩了,滿眼盡是陌生的年輕人,人家穿的衣服你沒見過,吃的東西你也不認識,說的話你聽不懂,做的事情你看不懂,與這樣的一些後生晚輩們混在一起,名義上也叫活著,難道真的很有趣麼?

就算你不特殊,大家都活兩百歲,你兄弟也還健在,他一百九十四歲,一群那麼老的人坐在一起,互相都懶得理睬,那其中的意義又何在?無法展望和想象。你的一百九十四歲的兄弟閉著眼睛坐在那裏,你從他的麵前慢慢地困難地經過,他連眼睛都沒有睜一下。你以為他睡著了,或者沒看見你。你提醒他說,老三,是我。他仍舊閉著眼睛說,知道是你。你驚異,迷惑,甚至略感難過,兄弟之間,並無齟齬,何以連一句問候的話也懶得過了?如果已是兩百歲的你,還沒有徹底糊塗,還能想起些許往事,你或許會想起一百九十年前,外麵烈日炎炎,或者天色陰晦,你正要出門去玩,四歲的弟弟非要也跟你去。你不想帶他,一把把他推倒在地,他哭著爬起來,扯住你的衣裳,還要跟你去。你被弄得毫無辦法,不得不告訴他,想去就不要哭,馬上閉嘴。四歲的他一聽,立即就閉上了嘴,不再敢哭一聲,跌跌撞撞,小狗一樣跟在你的後麵出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