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名戍卒已遠戍六年,思歸心切,當地觀察使曾要求再留一年,此時戍卒怨憤,在桂州嘩變,殺都頭,推龐勳為首領,自行北歸。此時的大唐王朝,早已從根底上腐爛了,國家由於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早已疲憊不堪,根本無法對嘩變北上的戍卒做出及時反應。
於是,小小的八百人的隊伍,以一個州縣就可以平定的兵變,卻猶如滾雪球一般,越積越多,越來越大,到了安徽,攻克了宿州之後,隊伍發展到了六七千人,距離起事不過三個月。龐勳率領戍卒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回到徐州,廣大農民紛起響應,由桂林戍卒單純的軍事變亂在唐朝各級官員的推諉或者捂蓋子,終於變成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一時聲勢大震,占據淮口,威脅長安。
政府征調大軍討伐,但無法取勝,最後靠蔚州(河北蔚縣)州長(刺史)李國昌的沙陀騎兵才把龐勳擊潰。叛變曆時隻有一年零五個月,並不算久,但在一年零五個月中,幾乎每天都有血戰,雙方死傷有十餘萬人。作為維係中央政府稅賦的長江流域和黃河以南地區,大部分殘破。龐勳以兩千人主力部隊敢向中央政府挑戰,而且不斷獲勝,顯示政府軍在腐敗的主帥統率下,已喪失了戰鬥能力,政府威信進一步下跌。
龐勳兵變在高壓下平息,但唐王朝中央政府的勝利隻是下一次更大失敗的前奏。
唐朝和南詔之間近十年的戰鬥使唐中央政府在幾個方麵都花了很大的代價。嚴重的經濟壓力和社會騷亂已使政府處於困境,對於人力和物資不斷增加的要求在形勢日趨惡化,民眾越發疾苦,社會更加動蕩不安,直接導致唐帝國滅亡的黃巢起義的已然醞釀漸熟。
王仙芝大舉義旗
王仙芝,濮州(今山東鄄城北)人﹐販私鹽時奔走各地,為抗拒官府查緝,練就武藝。時關東大旱,官吏還要催繳租稅、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在王仙芝周圍,於874年初,從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發出檄文,斥責唐朝吏貪賦重,賞罰不平,自稱均平天補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率領起義軍攻克曹州(今山東曹縣)、濮州。
875年,冤句(今山東菏澤)人黃巢起義響應,率眾數千會師曹州,聲勢日益浩大。四方苦於苛征暴斂的百姓,散居民間的龐勳舊部,爭先投奔義軍,發展到幾萬人。攻鄆州(今山東東平),襲沂州(今山東臨沂),推動農民反抗鬥爭迅猛發展,到十一月,農民起義軍“剽掠十餘州,至於淮南,多者千餘人,少者數百人。”
同年十二月,唐僖宗李儇任命平盧節度使宋威為諸道行營招討草賊使,特賜禁軍三千,甲騎五百,並命河南諸藩鎮所遣各軍均由宋威指揮。
唐軍同王仙芝義軍戰於沂州城下。麵對強敵,王仙芝避實就虛,率部長途跋涉,西進河南,不十日連破八縣,占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據郟城(今河南郟縣)。唐以左散騎常侍曾元裕為招討副使,鎮守洛陽。令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選步騎兩千北上汝州(今河南臨汝)、鄧州(今河南鄧州市),扼守要道,鳳翔節度使令狐絢和邡寧節度使李侃選步兵一千、騎兵五百進駐陝州(今河南陝縣)、潼關(今陝西潼關),湊成一條以洛陽為中心的防線,妄圖阻止王仙芝西進,並進而聚殲義軍。王仙芝率領義軍不畏強敵,猛攻汝州城,全殲官軍,占領汝州,取得殺死唐將董漢勳、刑部侍郎劉承雍、生擒刺史王鐐的重大勝利。東都大震,百官出奔。嚇得唐僖宗在長安取消了重陽內宴,下詔赦免王仙芝罪,“除官,以詔諭之”,妄圖收買王仙芝。王仙芝乘勝北上攻占陽武(今河南原陽),在攻鄭州時,與唐昭義監軍判官雷殷符戰於中牟(今河南鶴壁西),戰敗後義軍分兵兩路。王仙芝率一部義軍南下,十月攻打唐州(今河南沁陽),鄧州;十一月繼續南進,一舉攻占郢州(今湖北京山),複州(今湖北沔陽);十二月攻隨州(今湖北隨縣),轉向東南挺進安州(今湖北安陸)、黃州(今湖北黃岡)。另一支義軍東進淮南,從申州(今河南信陽)、光州(今河南潢川)取舒州(今安徽潛山)、廬州(今安徽合肥)一帶,聲震淮南。半年時間裏,義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廣大地區流動作戰,打得官軍顧此失彼,疲於應付,迅速發展到三十萬人。蘄州刺史裴倔不敢抵抗,開城迎降。為王仙芝上表求官。唐僖宗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禦史”,王仙芝便想投降。因遭到黃巢的責罵,義軍強烈反對,王仙芝才勉強拒絕降唐,並與黃巢分兵作戰,削弱了義軍實力。
八百名戍卒已遠戍六年,思歸心切,當地觀察使曾要求再留一年,此時戍卒怨憤,在桂州嘩變,殺都頭,推龐勳為首領,自行北歸。此時的大唐王朝,早已從根底上腐爛了,國家由於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早已疲憊不堪,根本無法對嘩變北上的戍卒做出及時反應。
於是,小小的八百人的隊伍,以一個州縣就可以平定的兵變,卻猶如滾雪球一般,越積越多,越來越大,到了安徽,攻克了宿州之後,隊伍發展到了六七千人,距離起事不過三個月。龐勳率領戍卒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回到徐州,廣大農民紛起響應,由桂林戍卒單純的軍事變亂在唐朝各級官員的推諉或者捂蓋子,終於變成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一時聲勢大震,占據淮口,威脅長安。
政府征調大軍討伐,但無法取勝,最後靠蔚州(河北蔚縣)州長(刺史)李國昌的沙陀騎兵才把龐勳擊潰。叛變曆時隻有一年零五個月,並不算久,但在一年零五個月中,幾乎每天都有血戰,雙方死傷有十餘萬人。作為維係中央政府稅賦的長江流域和黃河以南地區,大部分殘破。龐勳以兩千人主力部隊敢向中央政府挑戰,而且不斷獲勝,顯示政府軍在腐敗的主帥統率下,已喪失了戰鬥能力,政府威信進一步下跌。
龐勳兵變在高壓下平息,但唐王朝中央政府的勝利隻是下一次更大失敗的前奏。
唐朝和南詔之間近十年的戰鬥使唐中央政府在幾個方麵都花了很大的代價。嚴重的經濟壓力和社會騷亂已使政府處於困境,對於人力和物資不斷增加的要求在形勢日趨惡化,民眾越發疾苦,社會更加動蕩不安,直接導致唐帝國滅亡的黃巢起義的已然醞釀漸熟。
王仙芝大舉義旗
王仙芝,濮州(今山東鄄城北)人﹐販私鹽時奔走各地,為抗拒官府查緝,練就武藝。時關東大旱,官吏還要催繳租稅、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在王仙芝周圍,於874年初,從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發出檄文,斥責唐朝吏貪賦重,賞罰不平,自稱均平天補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率領起義軍攻克曹州(今山東曹縣)、濮州。
875年,冤句(今山東菏澤)人黃巢起義響應,率眾數千會師曹州,聲勢日益浩大。四方苦於苛征暴斂的百姓,散居民間的龐勳舊部,爭先投奔義軍,發展到幾萬人。攻鄆州(今山東東平),襲沂州(今山東臨沂),推動農民反抗鬥爭迅猛發展,到十一月,農民起義軍“剽掠十餘州,至於淮南,多者千餘人,少者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