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在內容構架上,我們將縱向的企業發展曆程與橫向的若幹經營管理維度相結合,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立體的國際級企業的卓越實踐圖景。這樣,既從時間線條上體現了企業發展的曆史縱深感,又從企業各個經營功能的角度突出了實踐解析的深度。
其二,我們從一開始就把叢書定位於從第三方研究者的中立視角,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向讀者呈現企業的管理實踐,這就與常見的由企業家自己或者專業媒體記者撰寫的傳記性、故事性書籍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通過大量的客觀數據、製度文本和管理事實,更加具體且直接地描述企業到底是“如何做”的。因為我們相信,在當前階段,中國企業在進行標杆學習和借鑒的時候,不能僅僅停留於知道別人“做了什麼”(what),而更應深入地了解“怎麼做”(how)的過程與內涵。
其三,為了盡可能實現以上的定位目的,我們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在素材收集方麵,除了對公開發布的各種數據、信息進行精耕細作的核實與梳理,在保證不涉及知識產權問題的前提下,我們還就一些可以獲得的規範性製度文本進行了收集和整理,其中很多原文資料是首次被轉譯為中文介紹給我國讀者,以供企業能夠更方便地了解和借鑒。
其四,在對企業的管理實踐進行細致解析和充分介紹的同時,我們還從一個整體性視角提綱挈領,對各家標杆企業的“成功地圖”進行了提煉性的構建,從紛繁的管理行為中抽離出那些對企業成功產生重大影響的基礎性和關鍵性的管理實踐,並理清這些成功實踐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匹配關係,從而描繪出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優勢的管理圖譜。我們把這部分提煉性的內容作為緒論放在了每本書的前麵,以使讀者能夠首先建立起對標杆企業的全麵了解,進而根據需要和興趣在其後的相關章節展開更具體的閱讀。
最後,在對企業的各種管理實踐進行原原本本呈現的基礎上,我們一反作為學者喜歡“發表議論和觀點”的職業常態,刻意在書中省略了“評論性”的內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更願意把思考和判斷的空間留給讀者,我們相信,任何企業所構建的戰略要求和麵臨的管理問題,往往都是獨特而具體的,所以應該鼓勵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者們帶著自己的視角、思考和問題,有借鑒、有批判地審視和學習國際級企業的經營實踐。我想,這也切合了這套叢書來自實踐、尊重實踐並歸於實踐的原則和邏輯。
也正是在這種尊重實踐的原則和意義上,我們需要再一次強調,標杆學習不是生搬硬套地“克隆”,也不是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在學習國外經驗的時候,我十分推崇任正非先生的觀點,即“先僵化、再優化、後固化”。對於一些國外先進理念和實踐,我們隻有先“僵化”地老老實實地學習,將其精髓掌握後,再加以優化,最後固化為自己的東西,而不能不求甚解,以中國特色或企業特色為借口,將好的東西先改得零七八碎,最後學了個空架子,隻有花拳繡腿。管理是實踐,管理要解決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假,形式主義害死人;同時管理創新是一個持續改善和積累的過程,管理創新是70%的積累加30%的創新,沒有最佳實踐的積累和學習就談不上管理創新。
其一,在內容構架上,我們將縱向的企業發展曆程與橫向的若幹經營管理維度相結合,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立體的國際級企業的卓越實踐圖景。這樣,既從時間線條上體現了企業發展的曆史縱深感,又從企業各個經營功能的角度突出了實踐解析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