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不要簡單地認為我在發牢騷.再說,發牢騷也不是散播負能量,牢騷本身也是建設性意見.發牢騷是因為看到了問題.發發牢騷並不妨礙我們往前走,盡管抬頭一看前方路漫漫兮,但我們還是會上路,不停下腳步.相反,我經常看到那些習慣唱高調與讚歌的人,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那麼怎樣教語文才能教出點味道呢?這本小書實際是我在天長小學的行事曆,是記錄我這幾年做的,以及想做的,盡管做得不好,但我努力想教出點味道.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對自己的寫作提了三個要求.

盡量不說“概念”.現在的概念太多了,一個熱衷於“培訓”的老師,所學到的“概念”,300年都用不完.佐藤學似乎早就看清楚了這一點,他說隻要是學習指導領域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立刻就會圍繞它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那些不想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深入研究的教師們也樂得依據這些粗淺的議論(概念)去開展工作.其實,對教師而言,很重要的一點,首先是不要被人操縱,不要陷入到概念漩渦中去.我作為一個一線教師,寫書更不能熱衷於玩概念了,還是多講想法、案例.

盡量說得“簡單”.我發現很多教育類書籍講得佶屈聱牙,都喜歡發表一些諸如“綜合性與學科學習有什麼不同”、“與學科學習有什麼聯係”這樣的抽象的議論.好吧,有些書講得複雜,可能是因為他的議論已經處在教育哲學的高度,用簡單直白的詞彙說不清楚.而還有一種情況呢?往往是不顧客觀困難,不顧一線老師死活說一些類似“心靈雞湯”的教育謊言,一個人撒謊時害怕使用清晰的語言,當一個人宣稱的目的和真實的目的存在差距時,他會本能地傾向於使用冗長的文字和頗費周章的說法,就像烏賊故意放煙霧彈一樣,以此幹擾人們的視線.在這本書裏,我不想說一些不切實際的、自己也做不到的宏願,所以我選擇用清晰直接的語言.

盡量說得“溫和”.毫無疑問,在這個需求越來越多元的社會,各種類型的私立學校會越來越多,私塾會越來越多,網上課堂會越來越多,獨立教師會越來越多......以滿足不同階層的教育需求.這些體製外的學校、機構已經在嚐試“精英”教育、“小眾”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或者教學方式上,他們開始嚐試“獨特”,獨特到不可替代,例如“行走教育”,例如“全科教學”,例如“讀經”......我喜歡這種“多元共生、眾聲喧嘩”的狀態,但是現在一些體製外的老師開始仗著自己能力開始批評體製內的老師保守、僵化,甚至還用到“愚笨”這樣的字眼,這是讓人不可接受的.我是體製內的公辦學校的一個老師,我們提供是“常人”教育、“常態”教育,我們隻負責把孩子培養為文明社會精神上健全的具有學習力的人.所以,在這本書裏我的嚐試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溫和的改良,我隻做自己能做到的.這也是一個同事提醒我的,否則根本得不到快樂.如果你在這本書裏看不到那種轟轟烈烈的革命性教育故事,然後有些失望,那我感到很抱歉.

你也不要簡單地認為我在發牢騷.再說,發牢騷也不是散播負能量,牢騷本身也是建設性意見.發牢騷是因為看到了問題.發發牢騷並不妨礙我們往前走,盡管抬頭一看前方路漫漫兮,但我們還是會上路,不停下腳步.相反,我經常看到那些習慣唱高調與讚歌的人,原地踏步,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