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本質(1 / 2)

美國心理學家維特羅克,也是建構主義學習論的代表人物,他在信息加工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成學習理論。該理論的要點如下:

第一,生成學習過程的前提是:①人對所學習的事物產生某種聯想,並與先前的經驗相結合。②人腦是主動地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並建構意義。

生成學習模式主要涉及生成、動機、注意和先前的知識經驗四個成分。生成學習過程的中心因素是長時記憶貯存係統;動機是促進意義建構的動力;意義建構線路即學習途徑,是從對感覺經驗的選擇性注意開始;而選擇性注意又受到長時記憶和認知過程等許多因素的影響。

第二,學習的實質就是主動地建構對信息的解釋,並從中作出推論。

第三,學習是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他要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與加工,主動地去建構信息的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複、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每個學習者都會以自己的原有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包含新舊經驗衝突所引發的觀念和結構重組。

第四,具體描述出了學習過程的步驟,認為學習始於對感覺經驗的選擇性注意。①首先是長時記憶中影響注意和知覺的各種內容及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傾向,進入短時記憶。②這些過去經驗幫助學習者主動對感覺到的經驗進行選擇性注意。③經過選擇性知覺在學習動機的作用下,學習者主動嚐試將其與長時記憶中的相關信息建立聯係,以主動去理解新信息的意義。④通過與感覺經驗對照和與長時記憶中已有經驗的對照,進一步主動建構並檢驗新信息的意義。⑤如果經檢驗,建構意義不成功,應該回到感覺信息,重新嚐試;如檢驗成功,即達到了對意義的理解。⑥對新生成的意義從各方麵進行評估,以檢驗其合理性及長時記憶,感覺信息中其他信息間的一致性。⑦評估導致在短時記憶中建構生成的意義進入到長時記憶的認知結構中去,也可能導致認知結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和聯結-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相比,在性質上有重大的變化和發展。它超越了客觀主義認識論,把學習者的認知作用提升到了關鍵地位,樹立了結構主義認識論的建構觀,把以“教”為中心的ID1、ID2推進到了以“學”為中心的ID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指導下的ID3,由於適應當前社會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並得到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

以下是幾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重要名詞(同化、順應、平衡):

同化是指學習個體對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過程。也就是說個體在感受刺激時,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美國心理學家維特羅克,也是建構主義學習論的代表人物,他在信息加工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成學習理論。該理論的要點如下:

第一,生成學習過程的前提是:①人對所學習的事物產生某種聯想,並與先前的經驗相結合。②人腦是主動地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並建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