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瞌睡遇到枕頭,沒什麼好猶豫的,那就去搭把手吧。想從中原前往湖南,夾在中間的南平正好擋在半道上。就實力而言,湖南也好,南平也罷,與其他政權比起來,連小本經營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擺地攤的,趙匡胤決定先從收拾這些地攤開始,正式邁出統一天下的步伐。
關於南平(又稱荊南、北楚),前麵提到過幾次,主要的特點是實力最弱、心眼最多。占著交通要道的便利收過路費(“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一直是高家幾代人的生財之道。如果對方不吭聲,搶了也就搶了;如果以出兵相威脅來討要,則“即複還之而無愧”,故有“高賴子”之稱。中原、南漢、閩國、後蜀接連稱帝,南平總是一個不落地去稱臣討封賞。趙匡胤稱帝後不久,高保融病死,因兒子高繼衝年少(十七歲),由高保融的弟弟高保勖繼位。然而不過三年光景,荒淫無度的高保勖也死了,大權還是落到了高繼衝的手中。
高繼衝剛剛坐上南平王的寶座,趙匡胤征討湖南的大軍就來了,要向荊南借道。高繼衝年紀不大,但假道伐虢的典故還是知道的。有將領建議堅決不借,並嚴陣以待,但憑借南平的小身板,豈是趙匡胤的對手。還是節度判官孫光憲比較時識務,他認為自柴榮開始,天下一統已是大勢所趨,南平憑借區區三州之地,為何要逆勢而動?
最終,高繼衝采納了孫光憲的建議,解甲胄、封府庫,以三州之地、十四萬餘戶百姓向宋軍投降。十年後,高繼衝病死於徐州,年僅三十歲。
南平過了便是湖南,但宋軍尚未入境,便接到了張文表兵敗伏誅的消息。如此一來,宋軍出兵的理由就不存在了,但開弓豈有回頭箭,趙匡胤下令按原計劃執行,以最快的速度占領湖南,逼周保權投降。引狼入室的周保權驚慌失措,趕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節度判官李觀象認為,宋軍原本是咱們請來鎮壓叛亂的,如今叛亂已平,宋軍不但不回撤,反而日夜兼程南下,其盡取湖南之心昭然若揭。憑湖南之力,不是趙匡胤的對手,過去有南平在前麵擋著,尚能苟且偷生,如今唇亡齒寒,除了舉手投降,恐怕別無他策。
諸將領對李觀象的意見嗤之以鼻,並在朗州一帶布置防禦,準備與宋軍大打出手。周保權血氣方剛,保衛故地的態度也十分堅決,怎奈實力不濟,宋軍很快就攻陷了嶽州,朗州防線也被瓦解。周保權被將領挾持,藏匿於寺廟中,最後還是被宋軍抓個正著。趙匡胤見他年幼,不忍加誅,將其安置於開封,還封了一個右千牛衛上將軍的虛職,發點俸祿供其生活。二十二年後,周保權在開封去世,時年三十三歲。
孟昶的末路
趙匡胤如摧枯拉朽一般橫掃南平、湖南,讓後蜀的孟昶噤若寒蟬,這才想起來屯兵備戰。
趙匡胤瞌睡遇到枕頭,沒什麼好猶豫的,那就去搭把手吧。想從中原前往湖南,夾在中間的南平正好擋在半道上。就實力而言,湖南也好,南平也罷,與其他政權比起來,連小本經營都算不上,充其量就是擺地攤的,趙匡胤決定先從收拾這些地攤開始,正式邁出統一天下的步伐。
關於南平(又稱荊南、北楚),前麵提到過幾次,主要的特點是實力最弱、心眼最多。占著交通要道的便利收過路費(“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一直是高家幾代人的生財之道。如果對方不吭聲,搶了也就搶了;如果以出兵相威脅來討要,則“即複還之而無愧”,故有“高賴子”之稱。中原、南漢、閩國、後蜀接連稱帝,南平總是一個不落地去稱臣討封賞。趙匡胤稱帝後不久,高保融病死,因兒子高繼衝年少(十七歲),由高保融的弟弟高保勖繼位。然而不過三年光景,荒淫無度的高保勖也死了,大權還是落到了高繼衝的手中。
高繼衝剛剛坐上南平王的寶座,趙匡胤征討湖南的大軍就來了,要向荊南借道。高繼衝年紀不大,但假道伐虢的典故還是知道的。有將領建議堅決不借,並嚴陣以待,但憑借南平的小身板,豈是趙匡胤的對手。還是節度判官孫光憲比較時識務,他認為自柴榮開始,天下一統已是大勢所趨,南平憑借區區三州之地,為何要逆勢而動?
最終,高繼衝采納了孫光憲的建議,解甲胄、封府庫,以三州之地、十四萬餘戶百姓向宋軍投降。十年後,高繼衝病死於徐州,年僅三十歲。
南平過了便是湖南,但宋軍尚未入境,便接到了張文表兵敗伏誅的消息。如此一來,宋軍出兵的理由就不存在了,但開弓豈有回頭箭,趙匡胤下令按原計劃執行,以最快的速度占領湖南,逼周保權投降。引狼入室的周保權驚慌失措,趕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節度判官李觀象認為,宋軍原本是咱們請來鎮壓叛亂的,如今叛亂已平,宋軍不但不回撤,反而日夜兼程南下,其盡取湖南之心昭然若揭。憑湖南之力,不是趙匡胤的對手,過去有南平在前麵擋著,尚能苟且偷生,如今唇亡齒寒,除了舉手投降,恐怕別無他策。
諸將領對李觀象的意見嗤之以鼻,並在朗州一帶布置防禦,準備與宋軍大打出手。周保權血氣方剛,保衛故地的態度也十分堅決,怎奈實力不濟,宋軍很快就攻陷了嶽州,朗州防線也被瓦解。周保權被將領挾持,藏匿於寺廟中,最後還是被宋軍抓個正著。趙匡胤見他年幼,不忍加誅,將其安置於開封,還封了一個右千牛衛上將軍的虛職,發點俸祿供其生活。二十二年後,周保權在開封去世,時年三十三歲。
孟昶的末路
趙匡胤如摧枯拉朽一般橫掃南平、湖南,讓後蜀的孟昶噤若寒蟬,這才想起來屯兵備戰。
敵人都快打到家門口了才有所動作,既歸因於孟昶的後知後覺,也是後蜀地理條件的得天獨厚使然。“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現在都還有諸多不便,更別說交通落後的古代了。因此,孟知祥在成都稱帝時,一點猶豫都沒有,誰會吃飽了撐的跑蜀中來爬山找麻煩?隻可惜,孟知祥沒有做皇帝的命,登基七個月便一命嗚呼,將這份基業傳給了兒子孟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