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靠創新實現突破和飛躍
那英是現今人人皆知的著名歌手,她的好些歌曲為人們所熟悉,如《好大一顆樹》、《霧裏看花》、《征服》。
然而你不知道這位頗具實力的歌手初闖樂壇時,卻是以蘇芮的替身而出現的。
那英從小就具有非常強的語言模仿能力,在音樂感覺方麵也有著很高的天賦,這使她有一種學什麼像什麼的特殊本領。由於她的音色與蘇芮相近,因此在她早期的演唱活動中,以模仿蘇芮而為人所知,她的演唱簡直可以達到亂真的程度。她曾錄製過一盤名為《蘇芮新歌》的帶子,流行甚廣。
但那時,那英基本上還沒有什麼名氣,她的風格就是模仿別人的風格,音樂圈在流行什麼,她就學什麼、唱什麼。
1990年以後,那英在聽蘇珊·維格和賽德等世界級歌星的歌曲中突然有所領悟。“我從她們的歌聲中發現,流行歌曲的演唱並不就是‘西北風’式的唱法。也許在本能的音色上才能唱出真正動人的東西,這給我以很大的啟示,她們的風格並不連喊帶叫。我恍然大悟,以前總認為隻有連喊帶叫才能證明自己是個實力派,回頭一想真是幼稚和無知。”
從這以後,那英在許多作曲家的幫助下,開始逐漸地脫離了蘇芮,形成自己的風格。她開始成熟,開始走向一個新的高度,從而使自己的音樂事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1992年的《奧林匹克風》演唱會上,那英與蘇芮同台獻藝,但兩人的聲音和風格已完全不一樣了。那英終於找到了最能顯現自我個性的聲音位置,表現出不凡的實力和良好的發展潛力。
那英還在繼續努力著。挖掘潛力,樹立新形象是她的奮鬥目標。
那英易風一事應給一些人以啟示:凡事隻求模仿,不求創新的人是沒有多大發展的,隻能處於後方,而要發展,隻有衝破模仿的束縛,勇於創造自我,進而才能成就不凡。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個泥潭,由於客觀環境的製約以及自身素質及水平所限,一個人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再也發展不下去了,處於停步不前的狀態,這時,要想在事業方麵有所突破,“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必須依靠創造,依靠想像,運用新的思維、方法和知識,才能登上新的高度。
創造會使你形成獨有的特色。沒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一個人是很難成名的。許多名人就是在“奇”字上下功夫,從而使自己脫穎而出。所謂的“特色”,其實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新”,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發揮你的想像力,有所創造。
創造才華的重要性在藝術領域表現得最為明顯,因為藝術品在本質上是獨一無二的。每一位音樂大師的作品都是創造才華的智慧結晶,而不同的指揮家對同一作品會有不同的詮釋和處理,這就更體現了人的創造性的重要作用和非凡價值。
那英就是靠著創新實現了事業上的突破和人生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