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內心的寫作”及其突圍之路(1 / 3)

馬兵:我同意兩位的看法,剛才麗軍談到大家都把劉玉棟作為山東文壇的70後領軍人物來看,包括比較新的當代文學史提到70後作家時,他也是唯一被提到的山東作家。不過,他本人比較強調對70後這個概念做一種中性的理解,我覺得這體現了他拒絕合流的態度。一提70後,人們就慣性地想到欲望敘事等等這樣的東西。但我們在他的作品中很難看到和他同輩作家相像的藝術形式,幾乎是沒有的。從他一開始寫城市題材的作品時,就同別的作家寫城市的方式不太一樣。剛才你們也提到了,他的作品很溫暖,這個也是我感觸比較深的。所以對於的他鄉村題材,可以用一個名詞來表述,就是很多人都用過的“體恤”這個詞——他的溫暖不隻是簡單的暖意這個層麵,有人說讀劉玉棟的小說就像讀遲子建的小說一樣,溫暖裏頭是有疼痛。我們總是能感覺到這種疼痛,而且總是觸不及防的。即便是他用兒童敘述,在一個孩子非常明快的敘述中也隱含疼痛,這種疼痛感和溫暖結合在一起就是一種體恤之情。也就是剛才張老師說的農村城市化進程中,一種很普遍的心理感受,他把這個寫得是非常細微。還有月斌剛才提到,他很少正麵去寫,題材都不大,比如寫到農村去搬一次家,比如說丈夫因為偷竊在城裏邊留下寡居的女人,再比如說是分地等等。他都找一些很小的事件,但是它輻射出來是一些真的具有疼痛感的一代人共鳴的鄉村記憶。所以劉玉棟農村題材的小說為什麼那麼引人入勝,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它能夠喚起有鄉村記憶的這些人共同的一段體驗,是他好像替我們複現了我們想去表達但沒有表達的一些東西。

但是,我想強調把劉玉棟的小說放在所謂的鄉土道德主義上,實際上是縮略了對他的理解。他最近的小說又在寫城市,盡管劉玉棟自己也說他的擅長好像是在鄉土,而且他對他的城市題材也保持作別的一種姿態,說自己那時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等開始寫《我們分到了土地》的時候,突然找到了自己的歸屬。但是你看他在近幾年的作品中,還是在固執地去書寫城市,就是說他沒有把城市這一塊兒給放開。他寫城市總是寫一些片段的、零散的經驗,一些尷尬和一些窘迫的體驗。他寫了很多城市裏的夢,夢裏邊我如何窘迫,當然現實也很窘迫。所以我覺得就是我們接下來的討論最好是還原一個更加立體的劉玉棟,不要再用一個鄉土來給他貼標簽。

二、“走向內心的寫作”

張麗軍:在《公雞的寓言》這本書,劉玉棟寫了一個很長的序。我在讀這個序的時候,感到他是一個很自覺的作家。他認為:“我總覺得(他反對不要把寫作分為城市題材和鄉土題材,他認為這個分別對他意義不大,他說我要超越這一點)是對人內在的困境和幽暗世界的真實開掘,才是文學的本質所在”,“我需要廣闊和深刻,麵對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尋求一條通往內心的道路”。所以,我覺得劉玉棟對於城市也罷鄉村也罷,他都要找一條來解釋人生存的困境,表現人內心痛苦和悲哀的一麵、無奈的一麵。這是劉玉棟的文學觀及其作品價值意義所在。

馬兵:我同意兩位的看法,剛才麗軍談到大家都把劉玉棟作為山東文壇的70後領軍人物來看,包括比較新的當代文學史提到70後作家時,他也是唯一被提到的山東作家。不過,他本人比較強調對70後這個概念做一種中性的理解,我覺得這體現了他拒絕合流的態度。一提70後,人們就慣性地想到欲望敘事等等這樣的東西。但我們在他的作品中很難看到和他同輩作家相像的藝術形式,幾乎是沒有的。從他一開始寫城市題材的作品時,就同別的作家寫城市的方式不太一樣。剛才你們也提到了,他的作品很溫暖,這個也是我感觸比較深的。所以對於的他鄉村題材,可以用一個名詞來表述,就是很多人都用過的“體恤”這個詞——他的溫暖不隻是簡單的暖意這個層麵,有人說讀劉玉棟的小說就像讀遲子建的小說一樣,溫暖裏頭是有疼痛。我們總是能感覺到這種疼痛,而且總是觸不及防的。即便是他用兒童敘述,在一個孩子非常明快的敘述中也隱含疼痛,這種疼痛感和溫暖結合在一起就是一種體恤之情。也就是剛才張老師說的農村城市化進程中,一種很普遍的心理感受,他把這個寫得是非常細微。還有月斌剛才提到,他很少正麵去寫,題材都不大,比如寫到農村去搬一次家,比如說丈夫因為偷竊在城裏邊留下寡居的女人,再比如說是分地等等。他都找一些很小的事件,但是它輻射出來是一些真的具有疼痛感的一代人共鳴的鄉村記憶。所以劉玉棟農村題材的小說為什麼那麼引人入勝,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它能夠喚起有鄉村記憶的這些人共同的一段體驗,是他好像替我們複現了我們想去表達但沒有表達的一些東西。

但是,我想強調把劉玉棟的小說放在所謂的鄉土道德主義上,實際上是縮略了對他的理解。他最近的小說又在寫城市,盡管劉玉棟自己也說他的擅長好像是在鄉土,而且他對他的城市題材也保持作別的一種姿態,說自己那時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等開始寫《我們分到了土地》的時候,突然找到了自己的歸屬。但是你看他在近幾年的作品中,還是在固執地去書寫城市,就是說他沒有把城市這一塊兒給放開。他寫城市總是寫一些片段的、零散的經驗,一些尷尬和一些窘迫的體驗。他寫了很多城市裏的夢,夢裏邊我如何窘迫,當然現實也很窘迫。所以我覺得就是我們接下來的討論最好是還原一個更加立體的劉玉棟,不要再用一個鄉土來給他貼標簽。

二、“走向內心的寫作”

張麗軍:在《公雞的寓言》這本書,劉玉棟寫了一個很長的序。我在讀這個序的時候,感到他是一個很自覺的作家。他認為:“我總覺得(他反對不要把寫作分為城市題材和鄉土題材,他認為這個分別對他意義不大,他說我要超越這一點)是對人內在的困境和幽暗世界的真實開掘,才是文學的本質所在”,“我需要廣闊和深刻,麵對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尋求一條通往內心的道路”。所以,我覺得劉玉棟對於城市也罷鄉村也罷,他都要找一條來解釋人生存的困境,表現人內心痛苦和悲哀的一麵、無奈的一麵。這是劉玉棟的文學觀及其作品價值意義所在。

馬兵:他對城市往往有不信任的態度,不信任城市是因為城市裏很脆弱的情感生態。他寫城市的小說了很多家庭破碎的故事、婚外戀的故事、偷情的故事等等。但是他的這類小說從不從倫理的角度去觀照它,說這是一個什麼社會問題,而認為這是一種都市情感匱乏的表現,這些人即便偷情也找不到很有實在的感覺。他有些小說意味深長,比如《蛇》那一篇,一個人跟著丈夫到海邊試圖資料心靈的創傷,可是因為一個意外讓她那本來就神經兮兮的症狀更加強了。在城市裏始終懸浮著一些很不安定的因素,讓人無法找到心靈安靜的棲息地。他把心靈的寧靜放在鄉村裏邊,最典型的就是《芝麻開門》。本來是千辛萬苦地一家人回到城市裏頭,最後是父親帶著哥哥又回到了鄉村,哥哥在城市裏不適應,父親在城市裏也是一個失敗者,隻有回到故鄉才能給心靈的巨大寧靜感。但是,劉玉棟又不是一味地把一切都放在鄉村,沒把鄉土理想化。他筆下的鄉土時時刻刻遭逢著城市裏邊巨大壓力的鄉土,比如說他寫鄉村裏邊的一些女人尤其是姐姐的形象,不少是被迫做小姐的。另外鄉土本身也隱伏很不安分的力量,比如說寡居在家的女人遭到村子裏男人們的覬覦等等,他也會寫這些。所以我覺得不管對於城市還是對於鄉土,他始終都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態。一方麵鄉土就是我們念茲在茲的所在,大家在城市裏頭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頓之後還有一個曾經的鄉土給他以安慰,但另一方麵,現實的鄉土畢竟不同於童年的鄉土。我們在他的作品中能夠看到鄉土的破碎和城市的破碎——他寫城市用了很多的夢,而寫鄉土用了很多的霧,包括“齊周霧村”這個名字,他小說中經常會寫到霧,好像鄉土在這個霧裏邊感覺隱隱綽綽,這是我自己的一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