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 別為了麵子死磕(1 / 3)

◎別上“激將法”的當

激將法是人們熟知的計謀,利用別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積極的一麵,激起他不服輸的意誌,從而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常言道,“請將不如激將”,有些時候,對那些好勝的人,自尊心強的人,愛麵子的人使用激將法,要比使用正常手段的效果好得多,因此,這種計謀被人們廣泛應用。

在《三國演義》裏,諸葛亮對周瑜就使用過激將法。

諸葛亮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到東吳去遊,見孫權對抗曹操猶豫不決,他想了一個計策。

一,他對周瑜:“我聽人講,曹操建了一個銅雀台,這個台子雄偉壯麗,裝飾得金碧輝煌。他聽江東的大喬和喬兩位美人堪稱絕色,想把二喬置於銅雀台內,以供自己享樂。”

周瑜聽了,心中不快,問他是怎麼知道這件事的。諸葛亮煞有介事地:“曹操曾命兒子曹植作了一首詩,名為‘銅雀台賦’,其中有這樣兩句寫的是‘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接著,他問周瑜:“你幹嗎不把二喬贈予曹操呢?這樣一來,他就不會再來攻打東吳了。”

周瑜大怒:“曹操匹夫,欺人太甚!”

諸葛亮佯裝不知,問他:“漢子曾許公主和親,將軍何惜民間二女?”

周瑜:“你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的夫人,喬是我的妻子。”

諸葛亮聽了連連道歉。

周瑜咬牙切齒地:“我與曹操老賊勢不兩立,明去見主公,共議起兵。”

至此,蜀、吳兩國合力抗曹,引出了日後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

周瑜為人自負、急躁,這種性格弱點被諸葛亮看穿了,因而使出激將法。諸葛亮是聰明的,曹植《銅雀台賦》中的關於“二喬”一句,實際是另有所指,卻被他巧妙地用語言激怒周瑜,促成孫、劉聯合。後來,在荊州的借還問題上,諸葛亮再次使出同樣的計謀,當時,如果周瑜能夠冷靜一些的話,或許就不會被活活氣死了。

激將法是很多商家善用的營銷手段之一,商家利用的,就是顧客虛榮好勝的心理,因此,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應當留意,別因一時愛麵子,就中了商家的計。

為了在別人眼裏有個好形象,結果自己吃虧受累,這就是虛榮的後果。

有個人很怕老婆,不過為了麵子,他從不在外人麵前承認這一點,反而自己在家了算,讓老婆往東,她不敢往西。鄰居們心知肚明,但從未戳穿。

一,他和幾個鄰居在樹下乘涼,就在他向人吹噓老婆是如何如何怕自己的時候,有個賣席子的販從他們旁邊經過,聽了那人的話後,販停下來向他推銷席子:“先生,這麼熱的,買塊席子吧。”

他看了看,搖頭不買。

販:“先生是不是怕老婆啊?如果是就直,我能理解。”

那人一聽,紅著臉,氣呼呼地:“誰我怕老婆的?多少錢,我買了!”

販見狀,故意報了高價:“先生果然爽快,剛才是我失言了。這樣吧,算你00元,就當交個朋友了。”

那人咬著牙掏了錢,結果回去以後,因為席子質量奇差,他被老婆一頓臭罵,連話都不敢。鄰居們聽得真真切切,從那以後更看不起他了。

段姐和閨密一起逛商場,在一家專賣店裏,段姐看中了一套衣服,試過以後,向店員問了價格,得知打了折以後還要800多元,段姐覺得價格有些貴,而且自己也不是十分滿意衣服的上身效果,就對店員:“我去別家看看吧!”

店員:“要是覺得這件太貴,我們還有幾款便宜的,要不要試試?”

段姐一聽這話,心裏很不舒服:“我就是覺得款式不適合,怎麼,你以為我差錢嗎?”

店員不以為然地瞟了段姐一眼,沒有話。

“狗眼看人低是吧?”段姐氣呼呼地拿出900元錢,往地上一扔,“我就要剛才試的那件,給我包起來!”閨密在旁邊扯了扯她的衣角,可她正在氣頭上,置之不理。

店員把地上的錢撿了起來,然後一邊滿臉堆笑地向段姐賠不是,一邊把那件衣服遞給段姐。段姐給了她一個白眼,轉身離去。氣是出了,可回家以後,段姐越看那件衣服,心裏越別扭,明明不喜歡,卻要花錢買回來,結果一次都沒穿,一直在衣櫃裏放著。

段姐明明不中意那件衣服,卻因為氣不過店員“狗眼看人低”,就掏錢買下,結果懊悔不迭。店員就是個陌生人,以後很可能再也不會見麵了,何必在乎她怎麼看呢?段姐以為自己把衣服買下來能出口氣,可事實上,店員不僅沒有任何損失,相反還賺了段姐的錢,而段姐自己呢?因為一時之氣,花了不少冤枉錢不,還得鬱悶上好一陣子,多劃不來呀。

◎放棄無謂的爭論,去做有價值的事

生活當中,經常能看到兩個人爭論,爭得麵紅耳赤的,誰都希望自己能贏。要是有旁觀者在場的話,兩個人爭論得更激烈了,誰也不肯服軟,都要保全自己的麵子。就這樣,一場原本沒什麼大不了的分歧,會因旁觀者的注視和呼喊,而演變成激烈的爭吵,甚至還會動起手來。情緒激動時,爭論雙方誰不能從爭論中得到好處,很多人有過吵架的經曆,當時牙尖嘴利,事後又懊悔不已,圖什麼呢?所以,我們應當少做這種後悔事,盡量避免爭論,發現爭論已經沒有意義時,要及時停止,別在這種事情上浪費時間。

有一個叫巴地的人,每次與人起爭執生氣的時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因為巴地工作非常勤勞努力,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地也越來越多,但不管房地有多大,隻要與人爭執生氣,他就去繞著房子和地跑三圈。

認識他的人都很疑惑,但不管別人怎麼問,巴地都沒有明原因。

多年以後,巴地老了,他的地更多了,可在生氣的時候,他照例圍著房子和地繞圈,隻不過這時候,他隻能拄著拐杖,艱難地挪動著腳步了。等他走完三圈下來,太陽基本上都落山了。

孫子懇求道:“爺爺,您這麼大年紀了,沒有誰的土地比您更大,您不能再像從前那樣,一生氣就繞著房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訴我,為什麼您一生氣,就要繞著房子和地繞上三圈?”

巴地禁不起孫子的懇求,終於出隱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年輕時,我一和別人起爭執,就會繞著房子和地跑上三圈。那時候,我一邊跑,一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土地這麼少,最需要的就是努力工作,可我卻浪費時間去和別人爭吵,這不是太傻了嗎?每當我想到這些,心情就平靜下來了。”

“可是爺爺,您現在年紀大了,又這麼富有,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地跑呢?”

“現在呀,我一邊走,就一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大,地這麼多,還和別人計較個什麼勁兒呢?想到這些,我的心情就好起來了呀!”

人們常:“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很多時候,麵對爭執或矛盾,如果能心平氣和,稍微忍讓一些,紛爭可能很快就平息了。

安徽省桐城有一條“六尺巷”,有關它的由來,有一段故事,至今被傳為佳話:

據《桐城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宅與葉家為鄰,兩家中間隔著一塊空地,由於年代久遠,空地的歸屬權已無據可考。後來,葉家擴建宅邸,占用了這條公共通道,張家人當然不願意,便和對方爭執起來,兩家各不相讓,一直鬧到了衙門,可衙門也對此事無可奈何。

張家人便給京城的張英去信,希望他出麵解決。身居高位的張英並未在此事上計較,他給家人回了封信,信上隻有四句話:“千裏來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看過這封信,張家人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便把圍牆拆掉,往後讓了三尺。張家的舉動令葉家深受感動,對方也把圍牆往後讓了三尺。兩家人的爭執就這樣平息了。“六尺巷”由此得名。

人的好勝心不能太強,要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跟家人爭,爭贏了,親情沒了;跟愛人爭,爭贏了,感情淡了;跟朋友爭,爭贏了,情義沒了。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傷的是自己。時間寶貴,我們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爭論上,為什麼不去做更有價值的事呢?

◎麵子不是靠爭論贏來的

人和人的觀點不一致是很正常的,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首先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靜。如果引起爭論的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並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那最好不要去爭辯。即便與人爭論,也要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不要為了駁倒對方而爭論。

19世紀時,美國有個年輕軍官非常好勝,經常和別人爭論不休,有時還鬧得不可開交。

為此,林肯總統處罰了這個軍官,並告誡他:“跟人爭論,就像跟狗搶路一樣,與其冒著被狗咬的危險而爭搶,何不把路讓出來呢?如果被狗咬了,就算把它殺掉,也治不好傷口。但凡成功之人,都不會偏執於己見。總和別人爭執,是缺乏自製力的表現,這是一種人格上的欠缺。”

在原則問題上爭論是有必要的,也是應該的。爭論時,出言不遜、得理不饒人是絕對不可取的態度。不過既然是爭論,絕對不刺傷對方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因此,雙方要有容人的雅量,不要因為爭論而心生芥蒂。

司馬光與王安石交往數十年,他自認為和王安石是益友。在他們各自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互相讚賞的詩賦。王安石與司馬光友誼的頂點是在他們共同擔任官職——皇帝文學侍從的時期。起初,兩人因性情相投,來往十分密切,就連租房子,王安石都要和司馬光做鄰居。然而,不久之後,兩人因各持不同的政見,漸漸產生了分歧。

1067年,宋神宗繼位。在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上,王安石與司馬光第一次發生爭論。當時,王安石與司馬光已先後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王安石第一次沒有推辭,接受了任命,而司馬光則是在皇帝下令不許推辭的情況下接受任命的。

王安石認為,國家財政狀況確實不好,但這並不是當務之急,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善於理財的能人。

司馬光則認為,所謂善於理財的能人,用的方法不過是巧立名目,增加百姓的賦稅而已。

王安石:“不然,善於理財的人,能夠在不增加賦稅的情況下,使國庫充盈起來。”

司馬光不以為然,道:“下哪裏有這個道理?地所生的錢財萬物,不在民,就在官。從老百姓那裏巧取豪奪,比增加賦稅的辦法更惡劣。當年,桑弘羊之流巧舌如簧,蒙騙漢武帝時,用的就是這套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