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婚姻, 經常聽到一些久在圍城裏的女性朋友們抱怨:“我就像一隻陀螺一樣,從早上開始就一直圍著他轉,圍著孩子轉,然後就轉到單位裏,晚上回來還要在一大堆家務裏打轉,你說,我一天天容易嗎?就這樣,他還不滿意,嫌這嫌那。”
人際交換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一種類似於商品交換的規則為紐帶的。而我們每個人心中也有著杆秤,衡量著自己的付出和收獲。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夫妻關係。人們之所以經常會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對另一方的抱怨,是因為在自己傾其所有為這個家付出的時候,實際上他們也是期待著對方給予自己同等的回報,一旦覺得對方的回報沒有達到預期的“量”,他們就會感到失望,抱怨由此產生。而且,不僅是“吃虧”方感覺不好,其實,“占便宜”方也感覺好不到哪去,尤其以那些關係親密的夫妻為例,總“占便宜”的一方更容易使自己產生壓抑和負罪的心理。因為一方付出的太多,另一方似乎就沒有了價值,沒有了成就感。在所謂的舒適中被動生活,就會產生壓抑,因為不會心安理得。婚姻就像一杆秤,付出多少都明明白白地標在了秤杆上……於是,夫妻間的愛就靠著這杆秤的平衡維係著。但是,倘若一方付出少了,一方得到多了,婚姻這個時候也就亮起了紅燈。
有句話叫“善良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這句話放在婚姻裏來說,就是“不要太強調你的付出”。說多了,對方會煩、會有壓力、會覺得你是在施舍。你又何必做些出力不討好的事呢?如果他看到了,你的付出自然會有價值;如果他看不到,你說再多也沒用。
曉萍原本是個幸福的女人。大學畢業時如願嫁給了自己的男朋友,跟他結婚生子,日子平靜順利得讓人羨慕。而她,也從來沒掩飾自己的幸福。
可是,這段讓人交口稱讚的婚姻突然間像失去了藤蔓的牽牛花,在一夜間迅速地垮掉了。聽者無不驚奇感慨。其實,毀掉這段婚姻的不是別人,正是曉萍自己。
丈夫家境貧寒,當初創業時用了曉萍娘家20萬。好在丈夫也爭氣,不出幾年,不但掙回了本錢,還把事業發展得很大,生活越發有聲有色。而丈夫一直忙於擴張事業,家裏的事都落到曉萍頭上。曉萍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忙著自己的工作,還有兩邊的老人。雖然很累,但是想到丈夫、家、孩子,又覺得非常幸福。但她又要忙工作,又要照顧家,精力明顯不夠。曉萍跟丈夫商量過後,把工作辭了,做了全職主婦。
開始的時候倒也不錯,但慢慢地,曉萍看著光芒盡顯的丈夫,心裏總會產生一種難言的恐慌。特別是跟他一起參加一些社交場合時,曉萍看到一些年輕漂亮又野性十足的小姑娘,毫不忌憚地表示著對丈夫露骨的興趣,她心裏就像壓上了塊大石頭,沉重得喘不過氣來。她們正是大好的年華,而自己卻是個終日待在家裏看家、照顧孩子、伺侯丈夫的黃臉婆。
一害怕,她的行為就有些失常。曉萍開始無端地懷疑丈夫,回家太晚就會神經質地追問他去了哪裏。丈夫累了一天,一有點不耐煩,曉萍就會惡狠狠地甩上一句:“你別忘了你的今天是怎麼來的!是我們家給了你20萬!我為了你、為了這個家,辭了職,全心全力地伺侯你爹娘、你兒子!做人不能沒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