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茶問道,一路茶香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漫漫茶路也是這樣,從荒山、從莽野、從湖泊、從綠洲,一路披荊斬棘,蜿蜒崎嶇,能有誌於茶,敢於踽踽獨行,以苦為樂的,終能感受到那種難以言說的一路芬芳。
白子一茶路上的樂此不疲,一定是尋香而至,為茶而忙。我們看到的她那份為茶奔波的辛苦、疲憊,對她可能是詩與遠方,是雲淡風輕裏的甘之如飴。
翻看白子一的《尋茶問道》,就是一幅活潑潑的尋茶地圖,從彩雲之南、江浙、安徽、福建、兩湖、兩廣,到絲綢之路上的新疆,乃至國外,到處留下她尋茶的身影、喝茶的芳蹤、人生的感悟、用心的考證,這一點很讓我服氣。為什麼呢?我在她這個年齡時,僅僅借出公差的機會去過福建的武夷山和四川的蒙頂山,對茶還停留在懵懵懂懂的階段。長江後浪推前浪,從白子一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年輕人習茶的那份不懈努力,後生可畏。
該書裏最能觸動我的,是萊蕪的老幹烘,這個茶很少有人寫過,也不為多數人熟悉,它不屬於六大茶類,但卻是極生活化的一種適於普羅大眾品飲的特殊茶類。萊蕪老幹烘屬於粗茶,是把粗枝大葉茶的烘焙至焦糖化,粗喝起來類似高火的低端岩茶,所以泡起來簡單,喝起來不苦澀,茶湯裏無論濃淡,總帶著幾分甜甜的焦糖香與高火香,雖不鮮美,但卻是萊蕪地區人們漫長冬季裏的醇厚與溫暖。粗茶淡飯保平安,茶裏蘊含著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我年少的時候,喝過老幹烘,茶陪我渡過“三更燈火五更雞”的中學時代。記得那時,春去冬來,在學校圈起的高牆裏,端著一隻有著磕碰痕跡的搪瓷缸子,悶著半缸子濃釅的老幹烘,苦澀的喝著,望著天空的北雁南飛,心頭是溫暖的。茶,苦盡甘來,儼然是那個枯燥時代心靈的一種期望和慰藉。
隻緣清香成清趣,全因濃釅有濃情。濃淡清香,各有味趣,這就是讓人冷暖自知的茶。茶從東漢以來的“益意思”、久服“悅誌”,一直到唐代皎然的“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茶”與“道”便如影隨形。行踏春蕪看茗歸,尋茶問道,尋茶悟道,茶在心中,道就在腳下,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去上下求索。
靜清和
2017年10月於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