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盧生、侯生,我夠尊重他們了,贈予他們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可是他們竟然背地裏誹謗我,壞我的名聲。
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史記·秦始皇本紀》
其他的,據我調查,也沒幹好事,好多妖言惑眾的,忽悠老百姓(秦朝管老百姓叫黔首)。
總之吧,這些人太可惡了,真該殺!
逮過來就殺?沒有。秦始皇雖然恨這些人,但還是要走法律程序,派禦史把這些人抓起來,挨個審問,結果這些人又是一通互相告發、互相咬。具體有沒有刑訊逼供、屈打成招,咱就沒法深究了。反正,最後按著法律程序,審出460多人有罪。
《史記》講:
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史記·秦始皇本紀》
注意後麵這幾個字啊,“使天下知之”,這不是秘密處決,是特別公開的,就跟當年商鞅在河邊舉行公審大會一樣,要的就是殺一儆百的震懾作用。
這個處置太嚴厲了,多數人可能罪不至死。不過,這就是法家的風格,重輕罪。
那麼,這些“文學方術士”是不是儒生呢?是不是儒家流派的人呢?
確實是。殺他們的時候,皇長子扶蘇曾給這些人求情,提到一點,就是“諸生皆誦法孔子”,意思是這些人都是學孔子的。自然就是儒生。
可是,怎麼儒家還搞這些求仙問藥的事呢?以我們現在的認識,這應當是道家,或者什麼陰陽家幹的。怎麼回事呢?
章太炎、胡適都討論過這個問題,都沒講清楚。
錢穆在《國史大綱》裏有個說法:儒家其實有兩大分支,一是齊學,一是魯學。
齊學流於怪誕,其病在不經。
魯學流為訓詁,其病在尊古。
這個解釋挺好的。那些半仙方士,確實是儒家的,隻不過,是屬於齊學這一派的,他們就是研究這種怪誕不經的學問的。
這樣的儒生被“坑”了,就坑了吧。他們總是裝神弄鬼的。
後來,魯學這一派慢慢成了儒家的主流,尊古,重視教育和文化傳承,還是很不錯的。
一般人不知道這個區別,便以為這麼好的儒家,怎麼能給坑了呢,秦始皇真是大暴君。
好了,說完了坑儒,咱再說說焚書。
坑儒前一年,有一天,秦始皇大宴群臣。大臣們分組來向秦始皇敬酒。其中有七十位博士——跟現在的博士是兩碼事,當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一種官職,類似皇家顧問、大秘,這幫人來給秦始皇敬酒。有個領頭的拍馬屁,他說:皇上,您廢除封建製,推行郡縣製,這個改革太好了,老百姓們都叫好,自古以來也沒有您這樣的功德!
秦始皇聽了挺美,很受用。
可是,有個叫淳於越的博士開腔了:皇上,我有一言,您別不愛聽。您隻看到分封諸侯國之後的互相攻伐,沒有看到他們之間也是彼此支撐的。以後,真要有個田氏代齊那樣的事發生在朝廷,您就得幹瞪眼,因為外部沒有支撐,皇室子弟們都沒有封地兵權,誰都阻止不了。商朝、周朝,正是因為實行封建製,才能傳國上千年之久。所以,封建製是有好處的,總之:
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盧生、侯生,我夠尊重他們了,贈予他們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可是他們竟然背地裏誹謗我,壞我的名聲。
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史記·秦始皇本紀》
其他的,據我調查,也沒幹好事,好多妖言惑眾的,忽悠老百姓(秦朝管老百姓叫黔首)。
總之吧,這些人太可惡了,真該殺!
逮過來就殺?沒有。秦始皇雖然恨這些人,但還是要走法律程序,派禦史把這些人抓起來,挨個審問,結果這些人又是一通互相告發、互相咬。具體有沒有刑訊逼供、屈打成招,咱就沒法深究了。反正,最後按著法律程序,審出460多人有罪。
《史記》講:
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史記·秦始皇本紀》
注意後麵這幾個字啊,“使天下知之”,這不是秘密處決,是特別公開的,就跟當年商鞅在河邊舉行公審大會一樣,要的就是殺一儆百的震懾作用。
這個處置太嚴厲了,多數人可能罪不至死。不過,這就是法家的風格,重輕罪。
那麼,這些“文學方術士”是不是儒生呢?是不是儒家流派的人呢?
確實是。殺他們的時候,皇長子扶蘇曾給這些人求情,提到一點,就是“諸生皆誦法孔子”,意思是這些人都是學孔子的。自然就是儒生。
可是,怎麼儒家還搞這些求仙問藥的事呢?以我們現在的認識,這應當是道家,或者什麼陰陽家幹的。怎麼回事呢?
章太炎、胡適都討論過這個問題,都沒講清楚。
錢穆在《國史大綱》裏有個說法:儒家其實有兩大分支,一是齊學,一是魯學。
齊學流於怪誕,其病在不經。
魯學流為訓詁,其病在尊古。
這個解釋挺好的。那些半仙方士,確實是儒家的,隻不過,是屬於齊學這一派的,他們就是研究這種怪誕不經的學問的。
這樣的儒生被“坑”了,就坑了吧。他們總是裝神弄鬼的。
後來,魯學這一派慢慢成了儒家的主流,尊古,重視教育和文化傳承,還是很不錯的。
一般人不知道這個區別,便以為這麼好的儒家,怎麼能給坑了呢,秦始皇真是大暴君。
好了,說完了坑儒,咱再說說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