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自己的節奏,你才會越過越從容(1 / 2)

閱讀寫作上是這樣,生活上也是這樣。

我的朋友瑩瑩是個不善於整理家務的女子,她的房間有些淩亂,客廳的沙發上也堆著很多衣服,看過的書都扔在床頭。

自從她學習了極簡生活和斷舍離之後,也覺得自己要有所改變。

於是她嚐試著整理了沙發和書櫃,扔掉了櫃子裏的很多衣服還有鞋子以及配飾。

耗時一天多整理完,她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確實心情愉悅。

結果當天晚上她想看書的時候,在床頭找不到自己想看的那本書。第二天早晨,她習慣性去床頭尋找自己要穿的衣服,結果衣服被她掛在衣架上。找一件配飾,找了好一會兒,才想起來自己分門別類地收藏在抽屜裏了。

雖然這樣的生活方式看似不錯,但是隻堅持了一天,瑩瑩就堅持不下去了。

她覺得自己更喜歡以前那種有點淩亂的放東西的方式,東西都在自己觸手可及的地方,既方便了自己,又節約了時間。

所以她再也不仿照別人的方式了。不過她吸取了極簡生活中那種不過度買買買的方式,買之前會思考一下,這件東西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如果是,就果斷地買;如果不是,就果斷舍棄。

後來瑩瑩對我說,她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來摸索適合自己的方式。

並不一定要極簡,要斷舍離,更不需要照搬別人的經驗方法,隻要那種生活方式是讓自己舒服的,就是最好的。

哪怕在別人的眼裏,她的生活一塌糊塗,東西隨手丟,家裏淩亂不堪。但是她能夠第一時間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自己不覺得淩亂,這就很好。

有次我看咪蒙的文章,她寫到同事去相親,一個提倡極簡生活的男人,口口聲聲教導別人不要去買紙、買多餘的東西,說別人買買買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結果他臨走的時候,順手帶走了餐桌上一大疊紙巾。

看了讓人想笑,但是卻又忍不住沉思。

知乎上有人說:極簡主義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前提假設是一致且固定的:你有穩定且足夠的經濟來源以維持“不簡”的生活。如果你並不滿足此前提假設,那麼無論你的生活狀態是否在形式上符合極簡主義的框架,甚至無論你的心態是否調整到符合極簡主義的心態,本質上都不是極簡主義,而是窮。

我很讚同。

很多人提倡極簡,提倡斷舍離,都是盲目的。

最多覺得這是一種時下的流行觀點,好像自己不這樣做,就落後了。

可是比落後更嚴重的是,這種方式適合你嗎?

很多人估計都沒有考慮清楚,隻是一味地盲從。

當然別人好的生活方式,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一定要記得:生活是由你自己決定的,喜歡適合就堅持,厭惡難受就改變。

我們不需要死搬硬套別人的方式,也不需要一下子接受很多種方法論。

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把一種方法學到極致,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種方式,最適合自己的節奏,就是成功。

最起碼你可以心無旁騖,安定地向前走,而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閱讀寫作上是這樣,生活上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