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內借力:肥沃生態高效教育的土壤(1 / 3)

所以說,借力,是生態高效教育的研究之本。

一、向內借力:肥沃生態高效教育的土壤

一直以來,工作上,遇到問題之後,捫心自問和自我覺察的自省習慣,幫助我樹立了“方法一定比問題”多的思維方式。自己想做“生態高效”教育的這種“內驅力”,讓我習慣向內借力,讓自己作為教師的師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投身“生態高效”教育科研工作做好了鋪墊。

可以說,一直在反思的狀態下工作。而閱讀,又讓我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

1.閱讀高度決定專業成長的速度與厚度

一直以來,習慣於上班時候在邊角時間和入睡前讀論文,讀專業雜誌;在寒暑假讀專著,讀大部頭——不僅是專業的,還有很多人文的、社科的書籍。即使再忙碌,閱讀,已是一直不肯放棄的“奢侈”習慣,保持至今。也因為這個習慣,如“春雨潤物細無聲”,書籍徐徐滋養著自己的成長;又似“清泉石上流”,閱讀緩緩侵潤著自己的心靈。正因為閱讀,提供了與大師交流、碰撞的機會,增多了思考問題的角度與深度,加速了自己這些年專業的成長。“教師閱讀的高度決定專業成長的高度”,說的正是自己的心聲,也是自己成長的寫照。

閱讀,在最初的教師生涯中,播種下了“生態高效”的種子,並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還有陽光、雨露和空氣這些不可或缺的因素。

閱讀的書很雜,喜歡讀的名家有很多,教育界的和教育界外的,都有。

選擇範國睿、魏書生和葉瀾三位老師來寫,是因為他們在我的成長中,尤其是在“生態高效”教育觀的樹立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1)讀範國睿

以生態學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教育問題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但自己真正接觸到生態教育學領域,是在2003年前後。某一個機緣巧合,工作5年後慢慢成長起來的自己,教學技藝與德育管理實際操作已經有一定積累和基礎,但苦惱於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的提煉,苦於對考試成績與課堂實效的付出。當時,新課改如火如荼地開展,但傳統教育大框架下,仍有很多“應試教育”的烙印,學生疲於應考,教師被迫於升學率的這一“金箍棒”,壓力極大。應該說,整個教育的“生態”不好。

就是這種大背景下,無意中讀到範國睿先生在200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態教育學》。在《生態教育學》裏,範先生談及的文化與教育生態、教育資源與教育生態、學校生態分布、學校生態環境、課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教育等觀點,引發影響了我對當時教育生態的思考,引發了我對課堂生態和自己教書生態的一個反思。

這本書和範國睿先生的觀點,從理論上支撐了我,自己一直在尋找的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之路是正確的。在讀完範先生的這本書後,突然頓悟,原來自己一直在追尋的就是這種“生態高效”的教育觀,就是這樣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所以說,借力,是生態高效教育的研究之本。

一、向內借力:肥沃生態高效教育的土壤

一直以來,工作上,遇到問題之後,捫心自問和自我覺察的自省習慣,幫助我樹立了“方法一定比問題”多的思維方式。自己想做“生態高效”教育的這種“內驅力”,讓我習慣向內借力,讓自己作為教師的師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投身“生態高效”教育科研工作做好了鋪墊。

可以說,一直在反思的狀態下工作。而閱讀,又讓我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

1.閱讀高度決定專業成長的速度與厚度

一直以來,習慣於上班時候在邊角時間和入睡前讀論文,讀專業雜誌;在寒暑假讀專著,讀大部頭——不僅是專業的,還有很多人文的、社科的書籍。即使再忙碌,閱讀,已是一直不肯放棄的“奢侈”習慣,保持至今。也因為這個習慣,如“春雨潤物細無聲”,書籍徐徐滋養著自己的成長;又似“清泉石上流”,閱讀緩緩侵潤著自己的心靈。正因為閱讀,提供了與大師交流、碰撞的機會,增多了思考問題的角度與深度,加速了自己這些年專業的成長。“教師閱讀的高度決定專業成長的高度”,說的正是自己的心聲,也是自己成長的寫照。

閱讀,在最初的教師生涯中,播種下了“生態高效”的種子,並為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還有陽光、雨露和空氣這些不可或缺的因素。

閱讀的書很雜,喜歡讀的名家有很多,教育界的和教育界外的,都有。

選擇範國睿、魏書生和葉瀾三位老師來寫,是因為他們在我的成長中,尤其是在“生態高效”教育觀的樹立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1)讀範國睿

以生態學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教育問題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但自己真正接觸到生態教育學領域,是在2003年前後。某一個機緣巧合,工作5年後慢慢成長起來的自己,教學技藝與德育管理實際操作已經有一定積累和基礎,但苦惱於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特色的提煉,苦於對考試成績與課堂實效的付出。當時,新課改如火如荼地開展,但傳統教育大框架下,仍有很多“應試教育”的烙印,學生疲於應考,教師被迫於升學率的這一“金箍棒”,壓力極大。應該說,整個教育的“生態”不好。

就是這種大背景下,無意中讀到範國睿先生在200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態教育學》。在《生態教育學》裏,範先生談及的文化與教育生態、教育資源與教育生態、學校生態分布、學校生態環境、課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教育等觀點,引發影響了我對當時教育生態的思考,引發了我對課堂生態和自己教書生態的一個反思。

這本書和範國睿先生的觀點,從理論上支撐了我,自己一直在尋找的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之路是正確的。在讀完範先生的這本書後,突然頓悟,原來自己一直在追尋的就是這種“生態高效”的教育觀,就是這樣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