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美小小說:(1 / 3)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一部《重返八十年代》,選取了洪子誠、李陀、程光煒、王堯、李楊等人撰寫的14篇研究80年代文學的文章,雕刻集體曆史與個人記憶的肌理,對80年代有一個前沿、多麵而深入的展示。“80年代”不僅是個人記憶,也逐漸成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對象。正如編者程光煒在2013年接受《羊城晚報》采訪時所言:“重返”80年代如果說跟個人有關,那就是尋找80年代我們那一代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尋找所謂的現場,或者是尋找我們這代人的精神來路。

隻是全國衛星之王的零頭。”而張國光的“經典”作品則是《淘氣的小姑娘坐在收割前的水稻上玩》。《著名詩人郭青青》裏郭青青的成名作是《麻石喜事多》:“一天打爛一麵鼓,三天打爛一麵鑼。不是鑼鼓不經打,而是麻石喜事多。”《反動畫家王癲子》裏“《麻石報》就發詩讚美:‘社會主義新壁畫,新農村裏把根紮。農民熱愛新壁畫,村村都把壁畫畫。躍進車,躍進馬,處處都是躍進畫。’”《爺爺的芭蕉蔸》裏,公共食堂是“吃白米飯,敞開肚皮吃”。

現實情況果真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莫美以藝術的手法描述了那個年代,並刻畫了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爺爺的芭蕉蔸》裏的四喜是個很會察言觀色的農民,因為買了爺爺挖出來的芭蕉蔸當作芋子上報,他不僅在那個“浮誇風”的年代平步青雲,就是在1980年代後依然能夠成為縣委副書記。爺爺獲悉我們要去找四喜,他卻發了很大的脾氣,爺爺剛正不阿的形象頓時高大起來。張國光用攝影的方式將麻石縣的高產衛星放出了影響,他很快就成為了攝影大師,但大師的作品“送給布列鬆指點。布列鬆隻瞟了一眼”,暗喻大師也就是個偽大師(《攝影大師張國光》)。“新民歌”運動中,郭青青的那些歌頌放衛星的民歌,卻被北京一位大詩人給予了高度評價,說是革命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由此可見這場衛星“遊戲”是從下到上的蒙與騙。而主人公因為“新民歌”出了精神問題,最後還因為這一運動而殉了葬(《著名詩人郭青青》)。看似瘋癲卻清醒著的王癲子,卻在“新壁畫”運動中點破了放衛星就是吹牛皮的真相,結果落了個“反動畫家”的罪名(《反動畫家王癲子》)。為了吃飽飯,“大躍進”時期的劉二根不惜將妻子砸死,反映了大辦公共食堂最終讓人餓了肚子還喪失了人性(《殺人犯劉二根》)。浮腫病流行的時候,藥王難解現代“病”,吃飽是最好的藥方,所以“世人皆有病,世人皆可成藥王。”(《藥王傳人孫道長》)。“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候,能夠給家裏家外帶來歡樂的楊梅樹也不能幸免,在樹被砍倒的同時,也砍倒了外婆的精神支柱(《外婆家的楊梅樹》)。經曆過1960年“大饑荒”的富貴,在每天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隻希望能夠重新進入牢房,於是選擇了故意放火的形式,但“遺憾”的是他還不夠判刑的條件。公安局長說他“故意的也不夠判刑”的潛台詞其實是,選擇這種方式進牢房討口飯吃的人已經太多了(《富貴的向往》)。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一部《重返八十年代》,選取了洪子誠、李陀、程光煒、王堯、李楊等人撰寫的14篇研究80年代文學的文章,雕刻集體曆史與個人記憶的肌理,對80年代有一個前沿、多麵而深入的展示。“80年代”不僅是個人記憶,也逐漸成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對象。正如編者程光煒在2013年接受《羊城晚報》采訪時所言:“重返”80年代如果說跟個人有關,那就是尋找80年代我們那一代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尋找所謂的現場,或者是尋找我們這代人的精神來路。

隻是全國衛星之王的零頭。”而張國光的“經典”作品則是《淘氣的小姑娘坐在收割前的水稻上玩》。《著名詩人郭青青》裏郭青青的成名作是《麻石喜事多》:“一天打爛一麵鼓,三天打爛一麵鑼。不是鑼鼓不經打,而是麻石喜事多。”《反動畫家王癲子》裏“《麻石報》就發詩讚美:‘社會主義新壁畫,新農村裏把根紮。農民熱愛新壁畫,村村都把壁畫畫。躍進車,躍進馬,處處都是躍進畫。’”《爺爺的芭蕉蔸》裏,公共食堂是“吃白米飯,敞開肚皮吃”。

現實情況果真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莫美以藝術的手法描述了那個年代,並刻畫了一批鮮活的人物形象:《爺爺的芭蕉蔸》裏的四喜是個很會察言觀色的農民,因為買了爺爺挖出來的芭蕉蔸當作芋子上報,他不僅在那個“浮誇風”的年代平步青雲,就是在1980年代後依然能夠成為縣委副書記。爺爺獲悉我們要去找四喜,他卻發了很大的脾氣,爺爺剛正不阿的形象頓時高大起來。張國光用攝影的方式將麻石縣的高產衛星放出了影響,他很快就成為了攝影大師,但大師的作品“送給布列鬆指點。布列鬆隻瞟了一眼”,暗喻大師也就是個偽大師(《攝影大師張國光》)。“新民歌”運動中,郭青青的那些歌頌放衛星的民歌,卻被北京一位大詩人給予了高度評價,說是革命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由此可見這場衛星“遊戲”是從下到上的蒙與騙。而主人公因為“新民歌”出了精神問題,最後還因為這一運動而殉了葬(《著名詩人郭青青》)。看似瘋癲卻清醒著的王癲子,卻在“新壁畫”運動中點破了放衛星就是吹牛皮的真相,結果落了個“反動畫家”的罪名(《反動畫家王癲子》)。為了吃飽飯,“大躍進”時期的劉二根不惜將妻子砸死,反映了大辦公共食堂最終讓人餓了肚子還喪失了人性(《殺人犯劉二根》)。浮腫病流行的時候,藥王難解現代“病”,吃飽是最好的藥方,所以“世人皆有病,世人皆可成藥王。”(《藥王傳人孫道長》)。“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候,能夠給家裏家外帶來歡樂的楊梅樹也不能幸免,在樹被砍倒的同時,也砍倒了外婆的精神支柱(《外婆家的楊梅樹》)。經曆過1960年“大饑荒”的富貴,在每天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隻希望能夠重新進入牢房,於是選擇了故意放火的形式,但“遺憾”的是他還不夠判刑的條件。公安局長說他“故意的也不夠判刑”的潛台詞其實是,選擇這種方式進牢房討口飯吃的人已經太多了(《富貴的向往》)。

作品也關注了“文革”。“文革”中的父親處理文書的方法有些特別,但“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的文盲,居然能夠擔任公社管委主任,父親的畫圈,實在為那個時代普遍流行的‘讀書無用論’作了一個最好的注解。”(《父親畫圈》)。《屁罪》裏的方剛,因為在“文革”中一個特殊場合的一次放屁,被定為“現行反革命”,坐牢兩年,方才出獄。奇怪的是,“出獄之後,方剛卻再也打不出那樣的響屁來。”扭曲時代對一個人的傷害,那是長期的,傷害的當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代人在特定時代被集體“埋葬”了。所以,《父親畫圈》裏的最後,父親教導我:“崽寶,你要發狠讀書哪!”可以看出是一個曆經磨難的父親對子女的告誡,也是對一個時代的訓誡——唯有科學才能推動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