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寺誌叢刊》跋


嶺南自古寺院眾多,修有寺誌且留存至今者隻有七種,就是廣州的《光孝寺誌》、韶州的《曹溪通誌》(南華寺)、肇慶的《鼎湖山慶雲寺誌》、清遠的《禺峽山誌》(飛來寺)、仁化的《丹霞山誌》(別傳寺)、增城的《華峯山誌》(海門寺)、梅州的《陰那山誌》(靈光寺)。如今《曹溪通誌》整理本終校付梓,《嶺南名寺誌·古誌係列》的點校工作全部完成,圓了一樁心願,稍覺清涼。

從一九九八年初開始整理《光孝寺誌》,到今年年底前最後一種《曹溪通誌》出書,正好經過十年,其間幾次陷入山窮水盡的困境,幸而因緣際會,柳暗花明,先後得到各方支持,方能完成這個心願。在這過程中,得到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曆屆領導劉烈茂、麥耘、黃仕忠諸老師的關心和支持;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把《嶺南名寺誌·古誌係列》作為直接資助項目,為整理提供了部分資金;廣東省梅縣人民政府對我們的工作十分支持,籌資印刷粵東名寺靈光寺的《陰那山誌》。佛門大德始終關心這套叢書,本煥老和尚、明生大和尚都為題寫書名並指導整理工作;印覺、頓林、念果、賢竹等大師都為這套叢書的出版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澳門普濟禪院的機修老和尚資助了本係列的《禺峽山誌》的印刷。本研究所老教授黃國聲、陳永正先生作為本係列的顧問,審定了每一種寺誌的整理稿,有這道把關,我們對這套叢書的質量有足夠的信心;我們還請中大哲學係馮煥珍老師審閱部分誌書的經解語錄部分,並向中國社科院宗教所方廣錩先生求教,得到他們熱心的幫助;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林子雄、倪俊明先生、何玉美女士、中山大學圖書館鄧貴忠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各種珍貴的版本,令整理得以順利進行。

二○○○年,香港的潘鬱文先生首先資助《光孝寺誌》的出版,令這套古誌係列從整理到成書艱難地邁開了第一步。隨後先生又提供了整個係列的整理經費,為古誌係列的順利出版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此外,中山大學的鍾稚鷗老師、杭州華寶齋古籍書社的張金鴻先生、廣東旅遊出版社的盧宗廣先生為古誌係列的整理、出版提供了資助。韋燕小姐負責全書的輸入排版,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所有以上這些單位及人士,都為古寺係列的印行作出了可貴的貢獻,除了感謝之外,我對他們更懷有衷心的敬意。

《嶺南名寺誌·古誌係列》完成之後,《今誌係列》的整理編撰工作亦於今年初開始。因時代不同,今誌與古誌在內容、編撰方麵有諸多相異之處,我們正在做《丹霞山錦石岩寺誌》,作為一個嚐試,希望得到各方麵特別是上述善長仁翁的關心支持、批評指導,甚感。二○○七年中秋仇江謹跋於中山大學馬崗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