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2)

(2)傳播文化。本書的性質並不是語言類工具書,而是通過典故的學習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典故反映中華的器物文化,我們可透過典故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探究古人的服飾、飲食、建築以及器物等,進而探求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其實,書中典故所涉及的豈止器物文化,凡舉人名地名、典章製度、文學藝術等都與典故有關。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中,語文學科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這一新的要求。閱讀典故,無疑是學習古代文化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比如書中所舉的“臥冰求鯉”“舉案齊眉”“破鏡重圓”等典故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家庭倫理,又如“蘭亭會”“鱸魚鱠”“陳蕃室”等典故則與古人的飲食起居有密切聯係。典故言簡意賅,往往是幾個字的成語或俗語,但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卻是極為豐富的。如能熟讀記誦書中這二百多個典故,對於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並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也是大有幫助的。

(3)回歸育人。古人認為人生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相對於建功立業和著書立說,古人認為道德的樹立顯得更為重要。本書編者不僅是語文教師,而且長期承擔校學生處的工作,在教育工作方麵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寶貴經驗,本書是他通過傳統文化來踐行育人工作的進一步探索,即通過典故的學習來引導育人工作。因此,本書專門辟出章節來討論中華典故與精神追求,如淡泊名利、忠君愛國、誠實守信、堅守氣節、雄心壯誌……這些中華傳統美德與曆史典故的有機結合,避免了古板的道德說教,取之以鮮活的人物事件,顯然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交大附中作為上海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德育實訓基地,始終堅持文化育人的德育理念,即利用一切有效的文化資源,借助文化獨特的育人功能,通過學生對文化教育資源的有效吸收和文化教育活動的有效體驗,喚醒學生主體道德成長的主觀能動性。《周易·賁卦》雲: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力量如此之大,其感化和教育的功能可見一斑。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是我的母校,也是我曾經短暫工作過的地方。張林老師又是我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他對我當時接近文學和日後研究文學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我願意再當一次學生來認真拜讀老師的這本著作,並向廣大讀者熱忱推薦。

是為序。

倪春軍 教師、博士

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2016年10月19日

(2)傳播文化。本書的性質並不是語言類工具書,而是通過典故的學習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典故反映中華的器物文化,我們可透過典故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探究古人的服飾、飲食、建築以及器物等,進而探求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其實,書中典故所涉及的豈止器物文化,凡舉人名地名、典章製度、文學藝術等都與典故有關。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中,語文學科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這一新的要求。閱讀典故,無疑是學習古代文化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比如書中所舉的“臥冰求鯉”“舉案齊眉”“破鏡重圓”等典故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家庭倫理,又如“蘭亭會”“鱸魚鱠”“陳蕃室”等典故則與古人的飲食起居有密切聯係。典故言簡意賅,往往是幾個字的成語或俗語,但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卻是極為豐富的。如能熟讀記誦書中這二百多個典故,對於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並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也是大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