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合(1 / 3)

伍雲棟晃了晃兩個水瓶,一股無名火不由升起。

他的習慣,是早晨沏一杯茶,慢慢地呷,慢慢地品。吃飯不吃飯視當天情緒定,餓了,溜出門朝南走,小吃攤上隨便買點麻花燒餅什麼。自從媳婦和婆婆從家鄉調來,他的三十年生活規律被打亂了。

房子裏靜悄悄的,媳婦上班去了,孫女上學去了,老伴她……大約上街買菜去了。他踱到廚房,見灶火上坐著小半鍋稀飯。他拎起鍋耳子,如數倒進垃圾盆中。

老伴退休後到這兒來已經四年了,不知為什麼,他還總覺很別扭,睡覺時床裏麵有個人,他不習慣,睡不熟。半夜醒來,望著床裏麵隆起的被子,他常常幻化出很古怪的形象:那是一頭蹲著的牛,或是一堆土丘。被子動彈一下,他竟然感覺在發地震。他隻好自己又買了一張鋼絲床,支在下麵。夜裏沒瞌睡,他便捧著一本書,燈光雪亮,老伴不能入眠。他便嚷:“要不習慣你自己還回鄉下去。”

老伴第一次聽這話眼淚都氣出來了,苦苦望了三十年,頭發白了,才結束牛郎織女生活,你說話怎麼這不講良心,我回哪兒去?咱把話攤到外麵讓人評評。接著,她便羅列院裏誰誰誰老頭多體貼人,誰誰誰老兩口多融洽。

伍雲棟這下便不吱聲了。別看他在屋裏鬧分裂,到了單位,他吹起兒子媳婦老伴,怕是天底下也難尋。

但是,不少時候他也對家中老伴兒媳孫女還是產生一種夢幻般的隔膜感。這是我的一家人麼?我老伍怎麼和他們有關係!即使興致蠻好時,他和老伴孫女一塊散步,正說話間,他不是怔怔地打量身邊的老伴,便是獨自岔到別的路上去了。

用他老伴柯子芳的話說:他心裏沒有我們。

捧起碎成三塊的玻璃板,柯子芳歎了口氣。

玻璃板是丈夫昨夜捶碎的。他正在看書,柯子芳提起兒子調動的事,不知他為啥發那大火。

玻璃板下壓著他們年輕時的合影照。柯子芳咬咬牙節省下幾天買菜的錢,托人放大到八吋的。

照片還是五十年代的。那時他們都很年輕,剛剛有了一個孩子,柯子芳也正打算朝丈夫這兒調。暑假時,她從鄉下學校跑來,丈夫帶著她去遊市郊的靈山,返回的時候,在當時市內最大的海燕照相館拍的。

那時照相時興男的坐在一張椅子上,女的倚在後邊。不像時下,夫婦倆頭挨頭,顯示出萬般的親昵。實際上,當初她的整個身子都貼在丈夫寬厚的背上,是攝影師讓她站開點,說兩顆人頭要錯開。沒想到這個老攝影師竟像一個巫師,一句不吉利的話,隱喻了她三十年夫妻的分居。反右派、大躍進、反右傾、四清、“文革”,丈夫自從五七年被劃為右派後,雖然去了帽,保住了一個飯碗,但有何資格談解決夫妻分居呢?好在當時中國盛產牛郎織女,大家互為榜樣,也就心安理得了,柯子芳隻好帶著兩個兒女,輾轉在千裏外的山溝裏。兒子招工走了,女兒出嫁了,她也退休了,才算結束了這種分居生活。年輕夫妻老來伴,柯子芳隻希望身邊有人說說話,晚年有個歸宿便行了。但她沒料到,丈夫對她的到來並不歡迎。

伍雲棟晃了晃兩個水瓶,一股無名火不由升起。

他的習慣,是早晨沏一杯茶,慢慢地呷,慢慢地品。吃飯不吃飯視當天情緒定,餓了,溜出門朝南走,小吃攤上隨便買點麻花燒餅什麼。自從媳婦和婆婆從家鄉調來,他的三十年生活規律被打亂了。

房子裏靜悄悄的,媳婦上班去了,孫女上學去了,老伴她……大約上街買菜去了。他踱到廚房,見灶火上坐著小半鍋稀飯。他拎起鍋耳子,如數倒進垃圾盆中。

老伴退休後到這兒來已經四年了,不知為什麼,他還總覺很別扭,睡覺時床裏麵有個人,他不習慣,睡不熟。半夜醒來,望著床裏麵隆起的被子,他常常幻化出很古怪的形象:那是一頭蹲著的牛,或是一堆土丘。被子動彈一下,他竟然感覺在發地震。他隻好自己又買了一張鋼絲床,支在下麵。夜裏沒瞌睡,他便捧著一本書,燈光雪亮,老伴不能入眠。他便嚷:“要不習慣你自己還回鄉下去。”

老伴第一次聽這話眼淚都氣出來了,苦苦望了三十年,頭發白了,才結束牛郎織女生活,你說話怎麼這不講良心,我回哪兒去?咱把話攤到外麵讓人評評。接著,她便羅列院裏誰誰誰老頭多體貼人,誰誰誰老兩口多融洽。

伍雲棟這下便不吱聲了。別看他在屋裏鬧分裂,到了單位,他吹起兒子媳婦老伴,怕是天底下也難尋。

但是,不少時候他也對家中老伴兒媳孫女還是產生一種夢幻般的隔膜感。這是我的一家人麼?我老伍怎麼和他們有關係!即使興致蠻好時,他和老伴孫女一塊散步,正說話間,他不是怔怔地打量身邊的老伴,便是獨自岔到別的路上去了。

用他老伴柯子芳的話說:他心裏沒有我們。

捧起碎成三塊的玻璃板,柯子芳歎了口氣。

玻璃板是丈夫昨夜捶碎的。他正在看書,柯子芳提起兒子調動的事,不知他為啥發那大火。

玻璃板下壓著他們年輕時的合影照。柯子芳咬咬牙節省下幾天買菜的錢,托人放大到八吋的。

照片還是五十年代的。那時他們都很年輕,剛剛有了一個孩子,柯子芳也正打算朝丈夫這兒調。暑假時,她從鄉下學校跑來,丈夫帶著她去遊市郊的靈山,返回的時候,在當時市內最大的海燕照相館拍的。

那時照相時興男的坐在一張椅子上,女的倚在後邊。不像時下,夫婦倆頭挨頭,顯示出萬般的親昵。實際上,當初她的整個身子都貼在丈夫寬厚的背上,是攝影師讓她站開點,說兩顆人頭要錯開。沒想到這個老攝影師竟像一個巫師,一句不吉利的話,隱喻了她三十年夫妻的分居。反右派、大躍進、反右傾、四清、“文革”,丈夫自從五七年被劃為右派後,雖然去了帽,保住了一個飯碗,但有何資格談解決夫妻分居呢?好在當時中國盛產牛郎織女,大家互為榜樣,也就心安理得了,柯子芳隻好帶著兩個兒女,輾轉在千裏外的山溝裏。兒子招工走了,女兒出嫁了,她也退休了,才算結束了這種分居生活。年輕夫妻老來伴,柯子芳隻希望身邊有人說說話,晚年有個歸宿便行了。但她沒料到,丈夫對她的到來並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