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徐福之路(1 / 3)

先來到“金立神社”西邊四五百米的一個叫作“寺井西橋”的信號燈旁邊,找到了真正的“徐福井”,它在一位叫作園田良秀的人的家宅裏,家宅外麵有塊“案內板”,上麵介紹說徐福及從人在“搦”登陸後,在諸富地區住了一些日子。他們要洗臉淨身要喝水燒飯,就先挖了一口井。兩千多年的歲月將井埋沒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的史跡調查中又將它發掘了出來,今日就叫成了“徐福井”。

“徐福井”正在園田家的房基上,因此他家特意在牆壁上辟出一塊地方造了一個兩米來高的“龕”,龕門向外開,供人觀看參拜。龕上方懸“禦手洗井戶”之匾,匾下祭桌上供有生花、酒壇,再探頭向前就可以看到井了。井口接近地麵,說明它曾被埋沒。井中間是蓋著的,徐福井直徑約一米、深約三米,井後木架上還擺著一些很有年代的瓦片,像是不用說明書地告訴人們那是發掘古井時同時出土的東西。我探著身子去摸了摸它們,心中產生了種摸到秦磚漢瓦一般的感覺。也許它們僅是近代的瓦片,但我願意相信它的遠古。園田良秀家院子裏還有一個小小的徐福祠,祠中有個小小的像和小小的“賽錢”盒,我們深深鞠躬,放了點錢,權做供老祖宗一杯酒一枝花。

徐福洗過手淨過身,休息了一陣子,緩過漂洋過海的疲勞,該去蓬萊山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草去了。“浮杯”指明登陸地點,但蓬萊山在何方?他向諸富百姓打聽,人們根據他說或比劃的山的形狀和山上該生長的東西,遙指北方的群山說應該在那裏,他帶人出發了。望山跑死馬,到那片山得有二十多公裏。喜今有汽車,那距離已是小事一段,我們也出發了。

又經過一大片農田時,我停了一下車,因為我看到農田最右端有一團高聳的大樹。憑我的經驗,不成林而成團的一堆大樹總會圍攏著什麼,便沿田徑小路朝它走去。果然大樹叢中有東西——一座很大的新北神社。這裏的祭神也跟徐福有關,那些大樹遮天蔽日地枝葉繁盛。是楠樹,都有數百上千年的樹齡,都是文物級的“曆史老人”了。

在那裏,我驚喜地發現了一棵不是楠樹的“曆史老人”,是白檀。紫梨花檀和黑檀聽說過,見到白檀是生平頭一遭。看樹下介紹是由徐福親手所植!此樹無其周圍的楠樹高大,樹幹已像化石,隻最上部抽出新枝,它被鑒定出有兩千兩百多年樹齡(年輪)!白檀生江南,日本唯此有。兩千兩百餘年前,誰能攜其來,誰將其植於此?唯有徐福。

人們給徐福指的北方的群山是主峰501米的金立山,我們從“新北神社”出來,便直奔其而去。進山前先路過一個叫“千布”的地方。這個地方為什麼叫“千布”呢?現在這裏鋪著平平整整的柏油路,兩千多年前可是未開化的地方,到處都是雜草叢林和泥濘,是徐福的先遣隊披荊斬棘才開出一條通往山中之路,他們用了一千匹布將路鋪平,供後麵人順利前進,也給後來的佐賀留下了一個“千布”的地名。

先來到“金立神社”西邊四五百米的一個叫作“寺井西橋”的信號燈旁邊,找到了真正的“徐福井”,它在一位叫作園田良秀的人的家宅裏,家宅外麵有塊“案內板”,上麵介紹說徐福及從人在“搦”登陸後,在諸富地區住了一些日子。他們要洗臉淨身要喝水燒飯,就先挖了一口井。兩千多年的歲月將井埋沒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的史跡調查中又將它發掘了出來,今日就叫成了“徐福井”。

“徐福井”正在園田家的房基上,因此他家特意在牆壁上辟出一塊地方造了一個兩米來高的“龕”,龕門向外開,供人觀看參拜。龕上方懸“禦手洗井戶”之匾,匾下祭桌上供有生花、酒壇,再探頭向前就可以看到井了。井口接近地麵,說明它曾被埋沒。井中間是蓋著的,徐福井直徑約一米、深約三米,井後木架上還擺著一些很有年代的瓦片,像是不用說明書地告訴人們那是發掘古井時同時出土的東西。我探著身子去摸了摸它們,心中產生了種摸到秦磚漢瓦一般的感覺。也許它們僅是近代的瓦片,但我願意相信它的遠古。園田良秀家院子裏還有一個小小的徐福祠,祠中有個小小的像和小小的“賽錢”盒,我們深深鞠躬,放了點錢,權做供老祖宗一杯酒一枝花。

徐福洗過手淨過身,休息了一陣子,緩過漂洋過海的疲勞,該去蓬萊山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草去了。“浮杯”指明登陸地點,但蓬萊山在何方?他向諸富百姓打聽,人們根據他說或比劃的山的形狀和山上該生長的東西,遙指北方的群山說應該在那裏,他帶人出發了。望山跑死馬,到那片山得有二十多公裏。喜今有汽車,那距離已是小事一段,我們也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