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對孩子百依百順的話,他豈不是把父母當奴隸一樣使喚”?這種擔心是杞人憂天。假如父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也會投桃報李,他覺得想讓父母聽自己的,自己首先就得聽爸媽話。
我的三個兒子都是在過度保護中長大的,我盡己所能地滿足他們的要求。有一次,兒子們對妻子說:“爸爸總是百分之百地滿足我們的願望,可是我們最終還是按照爸爸的意願行事。”孩子肯定會將心比心的。
孩子無法自立,
根源在於父母“過度幹涉”
與“過度保護”相反,“過度幹涉”是過度逼迫孩子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父母都對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希冀,過度強求造成了過度幹涉。
我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長期以來診治過很多患兒,來就診的孩子當中,被父母“過度保護”的一個也沒有。毀了孩子的不是“過度保護”,而是“過度幹涉”。孩子無法自立,根源在於父母的“過度幹涉”。
自主性和主體性的養成,靠的是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下去。相反,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做多了,孩子就會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幹什麼。
另外,過度幹涉的父母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通常給予他們過度的語言讚美和物質獎勵。因此,孩子容易在意父母的評價,從而“討好賣乖、動歪腦筋”,蒙蔽真實的自己。
幼兒期的日子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進入青春期之後,一旦情況沒有改觀的話,孩子很可能找不到自我定位,陷入“迷失自己”的境地。拒不上學的孩子和患厭食症的孩子,通常小時候十分老實,沒有經曆過反抗期。這種事例屢見不鮮,問題的根源就出在這裏——家長的過度幹涉掐斷了孩子自立的萌芽。
當然,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有必要對孩子做一些必不可少的事情(幹涉),比如,教育孩子懂禮貌就是為人父母的義務。但是很多情況下,父母美其名曰“為了教育孩子”,實則都是按自己的愛憎好惡幹涉子女。“時間不等人”“為了將來著想”,大人固執己見,揠苗助長。次數多了,都是過度幹涉。
快樂育兒的訣竅在於:任孩子自由決定自己成長的步伐,父母靜觀其變。我們家長要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願望,剩下的就是在一旁靜待花蕾日漸飽滿、最終綻放。
花兒有時候可能不會開,也有時候開得不盡如人意。但是,這一切都是生兒育女的意趣所在。
我所說的“過度保護”,它向孩子們傳遞了“爸媽等你慢慢長大”的訊息。
特別的話①
媽媽們,順從“母性”,
盡情地“過度保護”孩子吧!
人們常說“母性之愛”“父性之愛”,這兩個詞搞得人一頭霧水。
——母性之愛到底指什麼?
幼兒期時,
“保護性”的母性疼愛是絕對重要的
所以,“對孩子百依百順的話,他豈不是把父母當奴隸一樣使喚”?這種擔心是杞人憂天。假如父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也會投桃報李,他覺得想讓父母聽自己的,自己首先就得聽爸媽話。
我的三個兒子都是在過度保護中長大的,我盡己所能地滿足他們的要求。有一次,兒子們對妻子說:“爸爸總是百分之百地滿足我們的願望,可是我們最終還是按照爸爸的意願行事。”孩子肯定會將心比心的。
孩子無法自立,
根源在於父母“過度幹涉”
與“過度保護”相反,“過度幹涉”是過度逼迫孩子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父母都對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希冀,過度強求造成了過度幹涉。
我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長期以來診治過很多患兒,來就診的孩子當中,被父母“過度保護”的一個也沒有。毀了孩子的不是“過度保護”,而是“過度幹涉”。孩子無法自立,根源在於父母的“過度幹涉”。
自主性和主體性的養成,靠的是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下去。相反,心不甘、情不願的事情做多了,孩子就會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幹什麼。
另外,過度幹涉的父母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通常給予他們過度的語言讚美和物質獎勵。因此,孩子容易在意父母的評價,從而“討好賣乖、動歪腦筋”,蒙蔽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