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田野工作地點(1 / 2)

第二節 田野工作地點

古鎮位於四川省平武縣東南50公裏處。從地圖上看,可以看到中國的地勢分為三級,從西往東海拔依次遞減,最高的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以上;中間部分北部為黃土高原;南部則為雲貴高原,東部則為丘陵及平原地帶。而整個四川剛好就位於雲貴與青藏的交接帶上,此處高山林立,峽穀深陷,河流奔騰,是我國森林、野生動植物及電力資源極為集中也極為豐富的地方,平武縣就身處其中。作為中國大熊貓第一縣,平武擁有得天獨厚的動植物資源與氣候條件。該處少數民族眾多,平武縣內32個鄉鎮中有16個民族鄉鎮。其中木座、虎牙、黃羊關、木皮、白馬、泗耳等為民族特色鮮明的藏族鄉鎮,還有平通、鎖江等羌族為主的村寨。

古鎮在平武諸多鄉鎮中不是以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更不是以天然綺麗的自然風光著稱,而是以其悠久的曆史及人文傳統而有別他鎮,同時更是以繁榮的工業經濟及富庶的生活水平領先他鎮。至於該鎮名字之由來,查詢史書,發現在清道光版《龍安府誌》中並無古鎮一詞,僅在《輿地圖考》中出現舊州。曾維益在《平武縣建置沿革誌》中雲:以龍州始置舊州壩。可見,該詞起源於龍州置舊州壩之時。再查詢誌書,無法確定龍州置舊州壩的確切時間。故古鎮一名之確定時間無法定奪,不過,古江由關的名號較之於古鎮更為響亮。

筆者於2008年8月隨同考察團前往四川災區進行災後考察,一路經過都江堰、綿陽、江油及平武、北川等地,古鎮更是考察的重點。整齊劃一的藍色救災帳篷及連排建設的大片板房,路邊簡陋無比的過渡簡易房,化為廢墟後又夷為平地的一無所有的場鎮。陪同的地方基層幹部也給我們介紹了當前所麵對的係列問題,更對未來的重建工作憂心忡忡。隨後考察團擬在古鎮建立社會工作站,招聘兩名工作人員駐守該站從事社會工作服務及人類學觀察,希望能夠通過三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跟蹤真實反映災後重建的過程,並能夠對政府主導下的計劃性行為與地方社區的自我恢複過程進行記錄與追蹤。筆者也在這過程中對重建模式、重建行為及預期的社會變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初步確定以災後重建與社會變遷為主題進行研究跟蹤。

2008年12月22日,工作站掛牌成立。筆者第一次以工作員的身份在這裏生活了半個月。同年春節,筆者又來到這裏,跟災區人民一起度過了第一個春節,期間不僅感受到春節前祭祀時的悲傷,感受到基層幹部在大年三十夜晚駐守板房辦公室的堅強,更感受到不同家庭在這一時刻的截然不同的情感。09年夏天,筆者在這裏度過了兩個月,觀察到災民在災後重建的征地補償與宅基地安置過程的無奈,感受到援建政府、當地政府、當地民眾在這一異常關鍵時刻的博弈之艱辛。同時也感受到地震後帶來的地質次生災害(降水、泥石流)給重建及民眾生活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更對重建工期一再壓縮產生眾多擔憂。09年底,筆者再次來到古鎮,住進了古龍村一村民家裏,在與他們共同生活期間,真切體會到一個普通村民麵對重建中自身特殊狀況時舉棋不定的困境。2010年暑假,重建工作已經進行了兩年之久,許多工作都已經告一段落。筆者也以自己所住農家為核心,跟蹤了一個村社中新移民的社區融合過程。並對跨越三年的新農村建設事件的始末進行了梳理,對鄉村教育地震前後的變化進行了分析,同時也對災後社區再生育家庭的情感進行了跟蹤。與此同時,筆者也關注到加快小城鎮建設思路下的城鎮建設現狀及其隱憂。2011年1月春節前,援建政府大批工作人員已經撤出,古鎮重建整體已經完成,整個場鎮呈現出前所有的寧靜與美麗。當地政府正在進行重建收尾工作,而經濟恢複則成為下一步的工作目標。2011年8月,筆者發現這裏場鎮整齊而靚麗,人們閑適又安然。酷夏裏的夜晚,是一天中最為熱鬧的時刻。廣場上人群湧動,跳舞的、看露天電影的、溜冰的、閑聊的等各得其樂。筆者每每有些困惑,這裏是災區嗎?是那個曾經殘樓斷瓦、傷亡慘重的古鎮嗎?災難與重建到底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曾經經曆了萬千劫難的小鎮,曾經經曆了轟轟烈烈重建進程的小鎮今後又將展現怎樣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