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11月,康有為離京南下在上海組織了強學分會,不久也被封閉。
1897年11月,德國出兵占領膠州灣,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激烈反對。
1898年3月,康有為又在北京組織保國會。在成立大會上,康有為慷慨陳詞:“二月以來,失地失權之事已二十見,來日方長,何以卒歲?”
康有為的話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保國會員很快發展到數百人。這引起了頑固派的恐懼和誹謗。
有人大罵保國會“名為保國,勢必亂國”;有人上書彈劾,準備對康等進行查究,後因光緒皇帝說“會為保國,豈不甚善”才算作罷。康有為和他的同事們通過組織學會,宣傳了愛國主義思想,進一步動員了群眾,擴大了變法維新的影響。
一係列的政治實踐,令康有為在社會上名聲漸大。
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如有奏折,即日呈遞,不得阻攔。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實行新政,“變法自強”。
五天以後,光緒皇帝正式接見康有為,賞六品銜,任其為“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同時給他專折奏事的權力。不久,梁啟超、譚嗣同都在政府中任了職,共同參與變法維新。
2.百日維新一場夢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
此後光緒帝陸續發出數十道改革命令,曆時103天,是為“百日維新”。
變法主要內容:
政治方麵:廣開言路,準許各級官員及民眾上書言事,嚴禁官吏阻格;刪改則例,撤銷重疊閑散機構,裁汰冗員;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權,準其自謀生計;改革財政,創辦國家銀行,編製國家預決算。
經濟方麵:設立農工商總局,開墾荒地;提倡私人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業;裁撤驛站,設立郵政局。
軍事方麵:嚴查保甲,實行團練;裁減綠營,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編練陸海軍。
文教方麵:改革科舉製度,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改書院和淫祠為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學和西學;準許民間創立報館、學會;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留學、遊曆。
“百日維新”結果:光緒帝被囚於中南海瀛台。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海外。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楊銳六位維新誌士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除京師大學堂外,其他新政措施都被廢除。
3.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史家稱清末新政。
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政治爭鬥與曆史沉澱,國人已經能夠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承認它是晚清時期中國的一次自救,一次向自己的近鄰日本學習的過程。
史學界經常拿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比較。
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推翻德川幕府,把大政歸還天皇,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
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
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
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製,統一貨幣,實行地稅改革。
1885年實行內閣製,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
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完成。
明治維新結果:日本成為唯一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亞洲國家。
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製度的初步嚐試。
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製。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當時的曆史發展趨勢。
戊戌變法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希望通過改革,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