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他們最樸素的願望就是通過自己的雙手能自己解決溫飽。小崗村的那18個農民,在按紅手印時,根本不會想到此舉會開啟中國發展的新路向。個人與國家,其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
中國夢,人民夢,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而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麵。中國夢和人民夢是合為一體的,實際上是同一個概念,人民是實現中國夢最主要、最直接的受益者。
國泰則民安,民富則國強。國和家的命運攸關,是中華民族漫長演進史中最為深刻的總結,國家興衰始終都在塑造個體命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正如有論者所言,在災難與輝煌的雙重變奏之中,一個個中國人的夢想從來離不開民族整體的際遇。個體的命運往往隨著曆史而流轉顛簸,無論大江大海還是一枝一葉。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國家之夢,反映國民之夢;個人之夢,融為民族之夢。
從“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到“共同富裕”,從“發展是硬道理”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幾十年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始終是黨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國改革發展的曆程,正是在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中不斷深化的,也必將沿著這個方向繼續推進,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好處。
中國夢,是對公平正義的向往。實現公平正義,既需要處理好教育、就業、養老、醫療、收入分配等方麵的問題,也需要權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發展。隻有這些得到妥善解決,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中國夢,是對改善生活的渴望。這些年來,無論是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社會保障網初步建立,還是醫療、教育等方麵不斷向前的改革,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農業稅免除了,義務教育免費了,職工工資增加了,城市低保標準提高了,農民有了基本醫療保障,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從生活質量到生態環境,各級政府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拓展著民生工作的內涵與外延。這種著眼於人的全麵發展的“大民生”觀,讓億萬人民逐步共享發展成果。
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企盼的就是“過上好日子”。能夠讓人們過上好日子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社會。我們深知,這樣的中國夢,體量之大,涉及13億人;範圍之廣,涵蓋百姓生活的方方麵麵。這決定了圓夢之途絕不輕鬆,既需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更需要克勤克儉、辛勤勞動,在推動經濟發展中,不斷滿足民生之需、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從宏大的角度看,夢有共性,擁有選擇的自由,通過個人奮鬥獲得幸福生活是美國夢的精神,當我們在審視美國夢時,其實也在尋找自己的中國夢。中國夢和美國夢一樣,都強調進取精神,有夢的人才有希望。
中國夢不是空中樓閣。夢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詮釋。將國家的發展落腳在所有人的共同發展上,將夢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幟下,未來中國定能以穩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複興夢想的道路上踏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