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是人奮鬥的動力,但利益不能成為我們奮鬥的目標和追求。
當前,理想、信念、目標這些涉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內涵的東西在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人中比較迷茫,甚至不少人都聲稱自己沒有太多的信仰。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社會發展很快,很多人有錢了,但見諸媒體報道的資料均顯示:沒掙到錢的人,他心裏麵感到難受;掙到錢的人,心裏麵也不太高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悖論?核心在於我們奮鬥過程中缺少夢想和追求。
管理學上有一個典型案例,同樣是砌磚,如果你把它當作一種謀生的活計,為砌磚而砌磚的話,那麼你會越幹越沒勁、越幹越單調,因為都是簡單的重複勞動,讓人難受。但如果你把它看成是在為一幢宏偉的建築添磚加瓦時,你會越幹越有熱情、越幹越有夢想、越幹越能把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出來、融入進去。夢想對我們的奮鬥至關重要。
其實,中國社會並不是沒有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社會的共同理想。但是,我們也應實事求是地承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樣一種表述方式比較抽象化,也比較有一種意識形態味道。
對於很多普通的老百姓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離自己太遠了,尤其對現在那些“80後”、“90後”,甚至“00後”的年輕人,這種表述太抽象了,脫離了時代的背景,讓人難以理解。
如果不能用大家喜聞樂見、聽得進去、記得住的話表達出來,好東西也會變為不好的東西。
中國夢的提出,就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基本內容全部涵蓋在裏麵,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能夠聽得進去、記得住的話語表達出來,這是更加能激發中國社會奮勇前行的一種力量。
中國夢能激發民族的創新力、創造力。現在中國在世界上的競爭,最弱的一項就是創新能力、創造能力,這可能跟我們漢朝以來過於推崇孔孟之道有關。孔孟之道不主張超越、創新,強調一代跟著前一代的腳印來做。中國夢的概念給予我們創新的力量。夢什麼都可以,它應該說對啟發大家的創新能力、放眼未來有很好的觸發作用。
中國夢也拉近國家、民族與老百姓個體之間的心理距離。
中國夢給中國社會的奮鬥賦予了很深遠的意義。
中國夢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夢也是一種成功的政治動員手段。
政治家發動群眾、動員群眾的語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既要嚴肅,又要活潑;既要有權威,又要通俗;既能打動人心,又能有效控製,甚至使用模糊語言。
語言風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一個人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使用老百姓日常語言作為政治宣言,代表著這一代領導人的施政風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習近平同誌論反腐時說的“打鐵還需自身硬”、“把權力關進籠子裏”、“老虎蒼蠅一起打”,還是李克強在記者招待會上說的“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等表態都凸顯了這一風格。
中國夢三個字,在語言學的角度看,語氣鏗鏘有力;從語意學的角度看,中國夢更加生活化、市民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中國夢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自己的夢,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夢;是提煉最大公約數、最能引起廣泛共鳴的夢。
中國夢,是中國人皆可以有的夢。
第一,它不分階級、階層的,富人可以做,窮人也可以做;白領可以做,藍領也可以做;知識分子可以做,沒文化的人也可以做;當官的可以做,普通市民也可以做。
第二,它不分政黨的,共產黨人可以做,其他黨派、無黨派人士也都可以做。
第三,中國夢是多元性,領導人希望中國變成世界強國,這固然是中國夢;老百姓希望中國變得更富裕,衣、食、住、行、育、樂變得更舒適,社會更平等,更有正義,也是中國夢;知識分子希望中國變得更現代,更民主自由,又何嚐不是中國夢?
中國夢可以像一個萬花筒,不離中國這個筒,但可以有百般圖案,千般花樣,老少鹹享,男女鹹樂,因此活力無限。
第四,多元性並不否定共通性。大家都希望中國變好,自己的生活也變好,有希望有盼頭,蒸蒸日上,而不是相反。這就是共通性。
中國夢以其包容性、多元性、共通性,中國夢把中華兒女團聚一起,共同奮鬥。這個奮鬥目標,不是虛無縹緲的烏托邦,而是與國家和個人可實現的需求願景緊緊結合在一起,給個人與國家之間找到了一個信念和理想的共同訴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