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沃爾夫在報道中說:我在此想要探討的問題是,這一劃時代的轉變對世界將意味著什麼?首先,我們不僅正在目睹美國自詡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短暫時期的結束,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我們也正目睹延續多個世紀的西方主導地位的終結。今後幾十年內,相對衰落的西方將不得不與世界其他地區合作。這是好事,但也將帶來許多重大挑戰。
中國的快速發展、迅速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如何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崛起、複興的故事?如何讓世界放心,中國的複興不會危及他們的利益?在南海,我們周邊不少國家都在有意無意地散布中國“霸權”的謠言。
雖然我們在對外的宣傳中,經常宣稱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和平發展,但外界對此都是持將信將疑的態度。
中國夢沒有意識形態色彩,超越意識形態束縛,就能更好地促進中國融入世界,真正成為世界大家庭中有尊嚴的一員,通過和世界各國的融合,實現“強國夢”,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中國夢對世界意味著什麼?我們的回答是: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將是和平、是發展、是合作,是更多機遇,而絕不是什麼威脅。與世界同分享,是中國夢獨具特色的重要內涵。
從“入世惠及中國,也惠及世界”到“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日益融入世界經濟的中國,在與各國的交流合作中,始終追求良性互動、互利共贏。
2012年,中國貿易總額為38667億美元,成為全球貿易規模最大的國家。今後5年,中國還將進口10萬億美元左右的商品,對外投資將達到5000億美元,出境遊有可能超過4億人次。這一切必將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強勁活力。
無論是開放市場、引進技術、吸引投資,實現30多年來日新月異的跨越式發展,還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共同抵禦亞洲金融風暴和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都著眼於取長補短、合作共贏,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
在國際事務中,中國倡導不同文明開展對話、彼此包容,推動不同社會製度和發展模式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未來的道路上,中國夢必將進一步煥發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中國夢是和平之夢、和諧之夢,中國夢的實現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機遇。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國夢是法國、美國的機遇,法國夢、美國夢也是中國的機遇。
中國人素有珍愛和平、崇尚和諧、開放包容的曆史傳統,怕動蕩、盼和平、謀發展。
通過宣傳脫離了意識形態色彩的“大國夢”,消除一些國家對中國發展產生的戒心。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發展壯大,帶給世界的是更多機遇而不是什麼威脅。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
實現不含意識形態色彩的“大國夢”,要求我們全方位同各個國家和地區盡快找到“利益彙合點”;通過發展,與各國和地區逐步構建“利益共同體”,為中國贏得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