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迪森認為:“中國在之前近兩千年的時間裏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到了19世紀90年代,它的這個位置被美國所取代。”
他認為,中國GDP被美國超過的確切時間,是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的1895年。
台灣著名曆史學家孫隆基在他的《鳥瞰中國千年史》中曾經指出:
在北宋,國人已懂得燒煤煉鋼,大型企業雇傭數百名全職的產業工人,政府的軍工業聘用工人達8000名——這已經是重工業規模。
1078年,華北鋼鐵業年產達125萬噸,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76萬噸。
唐朝對遠洋貿易隻開廣州一埠,至北宋則另增杭州、明州、泉州等九個港口,礦冶、造紙業、製瓷業、絲織、航海業也高度發達。
南宋時期,稅收越來越依靠遠洋貿易,高宗時代曾占政府財政收入中現錢的20%。
然而,無知的大清皇朝,承襲我國數千年封建觀念,以天朝自居,誤以我國一切文物製度在他國之上,視外國為夷狄之邦(見李守的《中國近代史》),錯失了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兩次革新——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致中華民族自此百年衰落。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國內民不聊生,災難深重,為世界各民族之最。
曆史輝煌與近代苦難形成如此鮮明的對照,凸顯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雙重曆史意義:超越近代以來的苦難與衰敗去創造與我們的曆史相稱的時代輝煌。
中華民族5000年來反複複興的曆史告訴我們,中國今天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是一種臆想,而是曆史發展內在邏輯的必然趨勢。
麥迪森認為:“中國在之前近兩千年的時間裏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到了19世紀90年代,它的這個位置被美國所取代。”
他認為,中國GDP被美國超過的確切時間,是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的1895年。
台灣著名曆史學家孫隆基在他的《鳥瞰中國千年史》中曾經指出:
在北宋,國人已懂得燒煤煉鋼,大型企業雇傭數百名全職的產業工人,政府的軍工業聘用工人達8000名——這已經是重工業規模。
1078年,華北鋼鐵業年產達125萬噸,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76萬噸。
唐朝對遠洋貿易隻開廣州一埠,至北宋則另增杭州、明州、泉州等九個港口,礦冶、造紙業、製瓷業、絲織、航海業也高度發達。
南宋時期,稅收越來越依靠遠洋貿易,高宗時代曾占政府財政收入中現錢的20%。
然而,無知的大清皇朝,承襲我國數千年封建觀念,以天朝自居,誤以我國一切文物製度在他國之上,視外國為夷狄之邦(見李守的《中國近代史》),錯失了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兩次革新——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致中華民族自此百年衰落。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國內民不聊生,災難深重,為世界各民族之最。
曆史輝煌與近代苦難形成如此鮮明的對照,凸顯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雙重曆史意義:超越近代以來的苦難與衰敗去創造與我們的曆史相稱的時代輝煌。
中華民族5000年來反複複興的曆史告訴我們,中國今天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是一種臆想,而是曆史發展內在邏輯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