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明清兩朝奇案,早被街談巷議,有的還被搬上電視屏幕,作者此番再次敘述其來龍去脈,從不同角度提示和分析這些案件產生的曆史、文化、政治、體製和技術等原因,詳細探討了君主專製、司法專橫、有罪推定、刑訊逼供、官判無悔等封建司法痼疾,同時一一闡明了各種法律程序以及罪行證據的甄別查實問題。平實言理,從容著文,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階層人士閱讀,是為老百姓茶餘飯後準備的一道“法律午餐”。本書核心目的之一就是給讀者帶來更具體、更清晰的史案解說,以正視聽。

我撰寫這些講稿的基本定位是:以學者和講述人的身份,對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文化中有典型意義的案件、人物進行介紹與描述,並結合當代中國法製建設的各種問題進行評析,麵對最普通的電視受眾宣講曆史上發生過的或者戲劇當中耳熟能詳的法律故事,深入淺出,力求趣味性、知識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統一。從而,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和法製特色,明白這些案件、人物對於當今法製建設的啟發意義,在輕鬆自在的閱讀當中使國民法律素質得到提高,使其人文修養得到滋養。從而不僅做到以案講史、以人說法,更要就法論事、借古說今。

在明初四案的寫作過程中,我曾得到李彤、何玲麗兩位博士的大力協助,她們的專業優勢與勤奮態度,對這部分書稿保質保量地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我的同事、中國法製史研究專家趙曉耕教授的相關撰著更使本書受益匪淺。至於各篇案件故事在內容上有參考其他學者和著作的地方,編著者對此盡可能全部予以標注,在此也一並致以崇高的謝意與敬意。

本書出版之際,謹向安徽電視台新聞頻道《新安大講堂》的主編張圓及節目編輯朱倩、王忠東等各位朋友致以深深的謝意,沒有他們的督促、研討,不會有如此成型合格的講稿,沒有他們對工作精益求精甚至字斟句酌的要求,也不會有我播講“清末四大奇案”的良好社會效果。

本書稿曾於2009年由黃山書社編輯出版,編輯張向奎先生對此功莫大焉。但轉瞬五年過去,由於書社印行量小,也未能廣泛宣傳,致使本書在今日之圖書市場中基本絕版,很難見到。清華大學出版社決定再版此書,以在更大範圍內、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飽蘊著法律智慧與曆史文化的知識和思想,我本人對此深為感佩。

法律的曆史充滿了故事,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美麗如童話;法律的故事當中也有許多邪惡,這邪惡在今天的法治社會中仍時常遊蕩。但我們慶幸的是,“法律上的汙點都是人類自己用手塗上去的,這些手也可以將那些汙點抹去”。盡管還不能說本書的每一個故事都能與諸位尊敬的讀者產生共鳴、帶來意義,但我還是願意相信——我們未來的美好生活,需要法律靈魂的護佑;中國未來的社會價值,需要法律精神的充填。

以上明清兩朝奇案,早被街談巷議,有的還被搬上電視屏幕,作者此番再次敘述其來龍去脈,從不同角度提示和分析這些案件產生的曆史、文化、政治、體製和技術等原因,詳細探討了君主專製、司法專橫、有罪推定、刑訊逼供、官判無悔等封建司法痼疾,同時一一闡明了各種法律程序以及罪行證據的甄別查實問題。平實言理,從容著文,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階層人士閱讀,是為老百姓茶餘飯後準備的一道“法律午餐”。本書核心目的之一就是給讀者帶來更具體、更清晰的史案解說,以正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