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無為,所以不爭。《老子》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裏把最高的善德比做水,水對萬物有利,而不和萬物爭利;水往低處流,處眾人不喜歡的地位,而不和萬物爭奪上方。這種不爭的善德,就接近於無為的天道了。第二十二章又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更進一步,說不表現自己,所以看得清楚,別人也能看得明白;不自以為是,反能為人理解;不吹噓自己,反而能夠成功;不居功自傲,反而能夠領導別人。如果你不爭名奪利,爭功奪位,天下還有誰能和你爭呢?不爭利是老子重要的經濟思想。如果國家都像水一樣,不和別國爭高低;如果人不爭奪私利,隻利萬物,那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如何才能做到不爭呢?老子又提出了寡欲的思想。第十九章說:“少私寡欲”,可見老子所說的欲,指的是自私自利的欲望,不是利人利己的思想。所以第一章才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因為沒有私心和偏見,才能理解“道”內在的奧妙;隻有無私的欲望,才能觀察“道”外在的表現。
如何才能做到寡欲呢?老子又提出了知足的理論。第三十三章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為什麼要知足呢?因為知道自己比知道別人更難,戰勝自己也比戰勝別人更難,在心理上了解自己,戰勝自己的欲望,那所得到的滿足,可以算是精神上的智者、強者、富者了。第四十六章又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這是從反麵來說,若不知足,貪得無厭,反而會引起禍事。所以知道應該滿足,不該貪得,那反而是富足的。
無為、不爭、寡欲、知足,是老子的人生觀。客觀上說來,老子卻具有辯證統一的世界觀。如第二章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說的就是: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都是相對的,沒有難就無所謂易,沒有長就無所謂短,沒有高就無所謂下。所以第二十二章又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就是說:委屈才能求全,矯枉才能得正,空窪才能盈滿,破舊才能革新,太少才會增加,太多反會損失。這種相反相成的觀點,使老子得出了剛柔相濟的結論。
第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是老子以柔克剛的軍事思想。第七十八章又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更用水滴石穿的具體例子,說明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道理。這個道理無人不知,但是統治者卻無人能行。這話即使到了今天,還有現實意義。例如有的霸權主義國家要用武力統治世界,卻失掉了人心,結果到處碰壁。這就是不知道柔能勝剛的緣故。
因為無為,所以不爭。《老子》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裏把最高的善德比做水,水對萬物有利,而不和萬物爭利;水往低處流,處眾人不喜歡的地位,而不和萬物爭奪上方。這種不爭的善德,就接近於無為的天道了。第二十二章又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就更進一步,說不表現自己,所以看得清楚,別人也能看得明白;不自以為是,反能為人理解;不吹噓自己,反而能夠成功;不居功自傲,反而能夠領導別人。如果你不爭名奪利,爭功奪位,天下還有誰能和你爭呢?不爭利是老子重要的經濟思想。如果國家都像水一樣,不和別國爭高低;如果人不爭奪私利,隻利萬物,那天下就可以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