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後記

有一位作家朋友曾對我說,盡管當前文學創作領域很迷亂,但是,無論其文學主張如何,崇尚什麼樣的藝術表現方法,可都不能回避這樣一個現實。在中國正奔湧著改革的大潮。我生活的豐南縣,特別是縣府所在地——胥各莊鎮,在祖國改革的大潮裏,就發生了奇跡般的變化。小鎮的曆史,神奇而莊重!小鎮的今天,嶄新而喜人。寫小鎮的曆史和今天,是我很久的夙願。1986年,我曾寫過一部中篇曆史小說《吼龍鐵血》,是寫光緒八年,中國人自製的第一台“龍號”機車在小鎮誕生的壯舉;同時也寫了小鎮人的粗獷、豪爽和堅韌性格,也試著寫了小鎮的風土人情。盡管作品發表後小有反響,但仍不能如願。如何表現小鎮的曆史和今天?它使我困惑,茫然。小鎮的曆史悠久,小鎮的今天博大,我手中這小小的筆簡直無法將它包容。1989年10月,在小鎮召開關於我的作品討論會時,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一位編輯也應邀來參加會議。其間,我曾向他簡單地講了小鎮的曆史和今天的變遷,還送給他一本歌頌豐南企業家的報告文學集:

《脊梁》。他瀏覽了一遍《脊梁》後,對豐南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深表讚賞,尤其對企業家劉玉清的事跡更感興趣。於是,他與我商議,可否以劉玉清和所在的鍋爐附件廠為濃縮點,以“奉獻”和“創業”為基調兒,來寫整個小鎮,來展示豐南人在改革中的“豐南精神”。恰巧,在此次作品討論會期間,鍋爐附件廠正開產品訂貨會,我有幸把劉玉清廠長介紹給了這位編輯。他們談了很多。會後不久,我即接到了百花文藝出版社的約稿信,希望能將這部報告文學列入該社出版的“改革之光”叢書,並約我來寫。於是,我暫時放下手甲其它的寫作任務,立即走進了創業者中間進行采訪。在采訪和寫作期間,我一直很激動。以劉玉清為首的鍋爐附件廠的創業者們,並不是在今天的“氣候”下才開始創業,奉獻的,幾年以來他們一直是在艱苦創業,在無私奉獻。

這時,我才深深感覺到社會上原來流傳的有關他們的流言和非議,是太不公平了。於是我有了真正的寫作激情。

如果我把自己仍關在屋裏,隻想著個人的困惑和煩惱,看到的隻是眼前的矛盾和曲折,絞盡腦汁來編織一些奇巧的故事,是不會有這種寫作激情的。我很快就寫完了這部作品。盡管它不如小說那麼吸引入,但我欣慰的是作品中的故事完全是真實的。我隻記述了他們的業績、理想與追求。這本書是屬於他們的昨天和今天的,明天如何?還要由他們自己去塑造,去完成。

在采訪和寫作期間,我得到了縣委,文化局,胥各莊鎮和七街領導的大力支持。縣委王士義書記還欣然為本書題寫了書名。在寫作中,我參閱了一些資料,其中有馬嘶老師的《小鎮興衰錄》、王俊忠老師的《“+”“一”“?”》,圈殿江的《小鎮父母官》和一些史誌資料等,在此特表示誠摯的謝意!此書中,我僅攝取了改革大潮中小鎮變遷的一朵小浪花兒。但願它僅僅是一個弘揚英雄業績的開端。由於本人能力所限,書中一定存有許多缺憾,切盼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