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1 / 3)

不必回憶,旁邊就是一幅——《1968年×月×日雪》。

這是又一張大幅油畫,同樣裏三層外三層的人。畫麵描繪的是武鬥場麵:雪,血——無謂的血,混亂的血,恐怖的血,青春的血。這些“血”與春天海邊拉提琴的少女構成兩極,構成了對話,追問,反詰。這是1980年全國美展最引人注目的一幅畫,非常直觀,是一切歸來者的刑場,怎不讓人緘默?因為有純美少女的存在,苦難變得深沉、滄桑甚至善良……這便是1980年,現實本身與表現方式都帶著雨果的維度。這樣的美展不是看畫,而是看思想,藝術技巧居於次要位置,因為一切都太迫切,太沉重。

如果說上麵兩種震撼之外還有一種更深的震撼,那便是《父親》。《父親》超出了隱含的雨果,指向了更複雜的東西。我們的現實與曆史很難用一種東西統攝,剛剛建立的一種東西很容易因另一種東西而坍塌、解構,據說後現代主義的一個思想來源,便是中國的龐大與不可把握性,1980年中國與後現代無關,但並不表明與這種思想無關,反正不管怎麼說,因為羅中立的《父親》,我覺得《春》與《1968年×月×日雪》都變淡了,剛剛建立的模糊的雨果的東西突然無所依憑,對某種東西產生了根本的懷疑,包括對自身。問題不在於我們如何麵對《春》《1968年×月×日雪》,它們是真實,但還不是立體的真實,不能解決《父親》提供的東西,因為每個人看到《父親》都看到了最深刻的自身。一種神話被徹底打破,畫麵與其說放大了“父親”臉上的每一個細節,不如說放大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父親”的臉一如我們文明發祥的黃土高原,皺紋一如溝壑,晶瑩的汗珠就是我們晶瑩的靈魂。那隻手,溝壑構成的手,幹裂的嘴唇,無法發出聲音的牙,一切都訴說著什麼,卻老實得什麼也說不出。甚至他手中的粗瓷碗也說著什麼,但什麼呢?他自己說不出。隻能別人替他說,但別人也無法說。碗沒有水,幹裂,見底,此時隻能讓人落淚,冉阿讓再緘默、善良,此時也不能表達父親那樣的善良,無主體的善良,一生的希望都寄予了別人的善良。

但父親得到了什麼?這是真正的史詩,一張肖像概括了整個時間,概括了所有的言說,這就是畫的力量。據說《父親》參展前叫《我的父親》,評委吳冠中認為用“我的”太小了,應該把“我的”拿掉,就留“父親”。吳冠中是對的。美術館不僅僅是美術館,還是祭壇。

1980年時間過得飛快,跨度極大,一年的時間仿佛過了許多年,以《父親》《春》《1968年×月×日雪》為代表的現實主義作品引起的軒然大波還處於巔峰,我甚至以為藝術到此為止,不會有超越了,結果一場現代主義作品展又把我拋在時間的旋渦中——“星星美展”,讓我目瞪口呆。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跨度隻有一年,地球的轉動好像僅僅為中國加速,美術館仿佛變成天文館,鬥轉星移,又是一個時代。事實上,看“星星美展”前一分鍾我還沉浸在《父親》的震撼中,一分鍾後又一個時代。

不必回憶,旁邊就是一幅——《1968年×月×日雪》。

這是又一張大幅油畫,同樣裏三層外三層的人。畫麵描繪的是武鬥場麵:雪,血——無謂的血,混亂的血,恐怖的血,青春的血。這些“血”與春天海邊拉提琴的少女構成兩極,構成了對話,追問,反詰。這是1980年全國美展最引人注目的一幅畫,非常直觀,是一切歸來者的刑場,怎不讓人緘默?因為有純美少女的存在,苦難變得深沉、滄桑甚至善良……這便是1980年,現實本身與表現方式都帶著雨果的維度。這樣的美展不是看畫,而是看思想,藝術技巧居於次要位置,因為一切都太迫切,太沉重。

如果說上麵兩種震撼之外還有一種更深的震撼,那便是《父親》。《父親》超出了隱含的雨果,指向了更複雜的東西。我們的現實與曆史很難用一種東西統攝,剛剛建立的一種東西很容易因另一種東西而坍塌、解構,據說後現代主義的一個思想來源,便是中國的龐大與不可把握性,1980年中國與後現代無關,但並不表明與這種思想無關,反正不管怎麼說,因為羅中立的《父親》,我覺得《春》與《1968年×月×日雪》都變淡了,剛剛建立的模糊的雨果的東西突然無所依憑,對某種東西產生了根本的懷疑,包括對自身。問題不在於我們如何麵對《春》《1968年×月×日雪》,它們是真實,但還不是立體的真實,不能解決《父親》提供的東西,因為每個人看到《父親》都看到了最深刻的自身。一種神話被徹底打破,畫麵與其說放大了“父親”臉上的每一個細節,不如說放大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父親”的臉一如我們文明發祥的黃土高原,皺紋一如溝壑,晶瑩的汗珠就是我們晶瑩的靈魂。那隻手,溝壑構成的手,幹裂的嘴唇,無法發出聲音的牙,一切都訴說著什麼,卻老實得什麼也說不出。甚至他手中的粗瓷碗也說著什麼,但什麼呢?他自己說不出。隻能別人替他說,但別人也無法說。碗沒有水,幹裂,見底,此時隻能讓人落淚,冉阿讓再緘默、善良,此時也不能表達父親那樣的善良,無主體的善良,一生的希望都寄予了別人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