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2)

二 是敬重他癡情地堅守。先前的傳統紙媒,即使版麵有限也大都辟有文學副刊,各家文學副刊都特設有雜文專欄,有人甚至稱雜文專欄是副刊的旗幟和眼睛,這就為雜 文家們鋪墊了廣闊而持久的施展身手的平台和園地。現在情況大變!不僅雜文專欄難以尋覓了,甚至文學副刊有時也找不到了。盡管如此,許多雜文家依舊在癡情地 堅守。本地紙媒的雜文專欄被“下櫃撤台”了,就到全國各省各市去找;紙媒的雜文專欄被取締了,就到網上去自創個人空間。媒體發稿付給作者稿酬,本屬天經地 義;據此,你若以為寫雜文全是為“稻粱謀”,錯了!民國時期,魯迅靠寫雜文謀生可以,一是因為他寫得多而好,二是當時稿費高。現在不行,稿費太低。論付出 與收入的比值,寫雜文未必勝過路邊賣茶葉蛋的。而且,在網上發稿,大都是“白發”。況且,雜文的主要功能是批判,盡管作者自己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因為是 “批判”,是“諍言”,是“諫語”,即使一段一句,乃至一言一語,甚至一詞一字,一旦失誤失妥,還會惹出意外的麻煩,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災難。那麼,雜文家 們何故如此?這便是情結所致。在我看來,中國文人從古代的屈原、陸遊到當代的魯迅、鄧拓……憂國憂民的情結太重,而且對後來者影響太深。所以,當代的雜文 家以及雜文愛好者,為了抑惡揚善,為了扶正祛邪,為了革故鼎新,為了激濁揚清,他們筆耕不輟,常常甘願做白盡義務的“誌願者”。誌堅在這本書的《自序》中 說,“我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我用文字來訴說”,“向來都是真名實姓”,這“也是對讀者的坦誠和尊重,更表明了作者文責自負的誠意和勇氣”。讀到這裏,我怦 然心動,不能不為他的癡情堅守而感動!

三是敬重他勤奮地積累。十年時間誌堅相繼有兩本 雜文集出版,這是勤奮積累的結果。莫道十年磨一劍,筆耕甘苦寸心知!誌堅在比較他的兩部雜文集的時候,說前後有著一個明顯的區別是:前者文章短小,後者文 章偏長。本來,文章的優劣好壞,不在形式的長短。洋洋灑灑的《西遊記》《紅樓夢》,不愧為文學經典;惜墨如金的《陋室銘》《愛蓮說》,同樣是膾炙人口!不 過,我覺得相較而言,誌堅所寫雜文形式的變化,即由一針見血的“火花式”,發展到了條分縷析的思辨式,這種表達模式的變化,實際上是知識累積、閱曆增加、 觀察更全麵、認識更深刻、說理更到位、議論更透徹的反映。客觀事物往往是複雜的,要將其利弊分析明白,隻靠寥寥數語不大容易。借個不大準確的比喻說,這恰 似醫院,過去隻有放大鏡、顯微鏡,現在有了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這種設備能力和技術含量的變化、積蓄和提高,何等可喜可賀!

二 是敬重他癡情地堅守。先前的傳統紙媒,即使版麵有限也大都辟有文學副刊,各家文學副刊都特設有雜文專欄,有人甚至稱雜文專欄是副刊的旗幟和眼睛,這就為雜 文家們鋪墊了廣闊而持久的施展身手的平台和園地。現在情況大變!不僅雜文專欄難以尋覓了,甚至文學副刊有時也找不到了。盡管如此,許多雜文家依舊在癡情地 堅守。本地紙媒的雜文專欄被“下櫃撤台”了,就到全國各省各市去找;紙媒的雜文專欄被取締了,就到網上去自創個人空間。媒體發稿付給作者稿酬,本屬天經地 義;據此,你若以為寫雜文全是為“稻粱謀”,錯了!民國時期,魯迅靠寫雜文謀生可以,一是因為他寫得多而好,二是當時稿費高。現在不行,稿費太低。論付出 與收入的比值,寫雜文未必勝過路邊賣茶葉蛋的。而且,在網上發稿,大都是“白發”。況且,雜文的主要功能是批判,盡管作者自己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因為是 “批判”,是“諍言”,是“諫語”,即使一段一句,乃至一言一語,甚至一詞一字,一旦失誤失妥,還會惹出意外的麻煩,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災難。那麼,雜文家 們何故如此?這便是情結所致。在我看來,中國文人從古代的屈原、陸遊到當代的魯迅、鄧拓……憂國憂民的情結太重,而且對後來者影響太深。所以,當代的雜文 家以及雜文愛好者,為了抑惡揚善,為了扶正祛邪,為了革故鼎新,為了激濁揚清,他們筆耕不輟,常常甘願做白盡義務的“誌願者”。誌堅在這本書的《自序》中 說,“我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我用文字來訴說”,“向來都是真名實姓”,這“也是對讀者的坦誠和尊重,更表明了作者文責自負的誠意和勇氣”。讀到這裏,我怦 然心動,不能不為他的癡情堅守而感動!

三是敬重他勤奮地積累。十年時間誌堅相繼有兩本 雜文集出版,這是勤奮積累的結果。莫道十年磨一劍,筆耕甘苦寸心知!誌堅在比較他的兩部雜文集的時候,說前後有著一個明顯的區別是:前者文章短小,後者文 章偏長。本來,文章的優劣好壞,不在形式的長短。洋洋灑灑的《西遊記》《紅樓夢》,不愧為文學經典;惜墨如金的《陋室銘》《愛蓮說》,同樣是膾炙人口!不 過,我覺得相較而言,誌堅所寫雜文形式的變化,即由一針見血的“火花式”,發展到了條分縷析的思辨式,這種表達模式的變化,實際上是知識累積、閱曆增加、 觀察更全麵、認識更深刻、說理更到位、議論更透徹的反映。客觀事物往往是複雜的,要將其利弊分析明白,隻靠寥寥數語不大容易。借個不大準確的比喻說,這恰 似醫院,過去隻有放大鏡、顯微鏡,現在有了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這種設備能力和技術含量的變化、積蓄和提高,何等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