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與其他孩子一樣,對這兩件樂器並無好感。使我們入迷的是故事,對打斷故事的彈唱挺煩的。最怕先生抱起樂器來慢慢地唱。“小書一段情,大書一股勁。”聽評話就沒有這個麻煩,醒木一響,故事嘩嘩地流。
起先,聽唱是被迫的,後來,居然就漸漸地聽出些好處來了。蔣調的清雅,徐調的溫軟,琴調的瀟灑,張調的激昂……到能接受彈唱的時候,我已經是個大孩子,再不好意思拉著大人的衣角進場聽“白書”了。
幾個大孩子湊在一起商量,想出了“派代表”的窮辦法——每個人湊點錢,供一個人去聽書,次日找個時間讓他向大夥傳達。派出的代表是我們中最能模仿說書人的,受此重托,竭力地繪聲繪色,卻遠遠沒有原版的生動迷人。故事是有的,但聽半天也“進不去”故事裏。這是怎麼啦?想想這個問題,多少使我悟出點藝術的真諦。說書人遠遠不隻在講故事,他們把難敘之事娓娓道來,把難狀之物呈之目前,把難言之情訴出微妙,看似隨口而出,其實句句都是有心的:有時細針密縫,有時一表千裏,說噱彈唱演,皆追求具體、生動、傳神。這種追求是和小說一致的。那時候,我是非常欽佩那些評彈藝人的,驚訝於他們能憑一張嘴把故事說得懸念迭出引人入勝,把人物刻畫得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把人情世事評點得練達洞明。在我少年的眼中,這些穿戴整齊、溫文爾雅、說古道今的說書先生是值得信賴、應當尊敬的。他們通過曆史和道德知識的傳播,在不經意間薪傳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這樣的口頭傳播在鄉村尤其重要,因為那時候的鄉村比城裏有著更多的文盲和準文盲,口頭傳播是他們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口口相傳,代代傳承,不識字的人同樣可以通情達理,具有相當高的道德水準。他們不識字,但我們不可以說他們沒文化。識字不等於有文化,那些握有文憑的卑鄙者才是最沒有文化的人。
話說回來,聽書還得聽原版的。東園茶館坐南朝北,書台背麵是一排格子長窗,窗外便是練塘河,河裏總有泊在鎮上過夜的船隻。快到開書時,我們幾個就去說動一個船主,讓他把船泊到東園那邊去。這樣,我們就能在船上聽隔窗書了。聽隔窗書不是全天候的,天涼,書場的窗子關起來,隔窗書就聽不成了;天熱,窗子開著,可水上的蚊子多,得不停地和它們戰鬥。羊尖鎮上有我的一個朋友叫李鍾瑜,他們家和書場隻隔一道牆,他可以躺在床上通過一個牆洞聽書,真是美妙極了。房間在二樓,牆洞高踞於書場接近房梁的地方,書場老板是不會認真追究的。對這個寶貝牆洞,我隻有羨慕的份,因為羊尖鎮遠在三十裏之外。我後來寫作《有一個小閣樓》,就是得到了這個牆洞的啟發。
那時,我與其他孩子一樣,對這兩件樂器並無好感。使我們入迷的是故事,對打斷故事的彈唱挺煩的。最怕先生抱起樂器來慢慢地唱。“小書一段情,大書一股勁。”聽評話就沒有這個麻煩,醒木一響,故事嘩嘩地流。
起先,聽唱是被迫的,後來,居然就漸漸地聽出些好處來了。蔣調的清雅,徐調的溫軟,琴調的瀟灑,張調的激昂……到能接受彈唱的時候,我已經是個大孩子,再不好意思拉著大人的衣角進場聽“白書”了。
幾個大孩子湊在一起商量,想出了“派代表”的窮辦法——每個人湊點錢,供一個人去聽書,次日找個時間讓他向大夥傳達。派出的代表是我們中最能模仿說書人的,受此重托,竭力地繪聲繪色,卻遠遠沒有原版的生動迷人。故事是有的,但聽半天也“進不去”故事裏。這是怎麼啦?想想這個問題,多少使我悟出點藝術的真諦。說書人遠遠不隻在講故事,他們把難敘之事娓娓道來,把難狀之物呈之目前,把難言之情訴出微妙,看似隨口而出,其實句句都是有心的:有時細針密縫,有時一表千裏,說噱彈唱演,皆追求具體、生動、傳神。這種追求是和小說一致的。那時候,我是非常欽佩那些評彈藝人的,驚訝於他們能憑一張嘴把故事說得懸念迭出引人入勝,把人物刻畫得血肉豐滿栩栩如生,把人情世事評點得練達洞明。在我少年的眼中,這些穿戴整齊、溫文爾雅、說古道今的說書先生是值得信賴、應當尊敬的。他們通過曆史和道德知識的傳播,在不經意間薪傳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這樣的口頭傳播在鄉村尤其重要,因為那時候的鄉村比城裏有著更多的文盲和準文盲,口頭傳播是他們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口口相傳,代代傳承,不識字的人同樣可以通情達理,具有相當高的道德水準。他們不識字,但我們不可以說他們沒文化。識字不等於有文化,那些握有文憑的卑鄙者才是最沒有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