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於伏特金斯克市。
1850年,柴可夫斯基進入聖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
1854年,柴可夫斯基的母親艾希爾去世。
1855年至1858年,跟隨家庭教師樊妮·德貝巧學習彈鋼琴。
1859年,自法律學校畢業後,入司法部任職。
1861年,首次赴德國、比利時、英國、法國等國家旅行。秋天入俄羅斯音樂協會舉辦的學習班。
1862年,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
1862年至1865年,在音樂學院師從安東·魯賓斯坦學習管弦樂。
1865年,自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12月獲銀質獎章。畢業典禮上演出大合唱《歡樂頌》。
1866年至1877年,由安東·魯賓斯坦介紹去莫斯科音樂學院開始教學工作。
1876年,與列夫·托爾斯泰相識。歌劇《鐵匠瓦庫拉》因參加俄羅斯音樂協會舉行的競賽而獲獎。
1877年至1878年,結婚。之後因病出國。寫出《第四交響曲》和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1879年,在莫斯科上演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1880年至1889年,不斷地進行創作活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俄國和國外廣泛演出。從事社會各種音樂活動,擔任音樂社會工作,擔任指揮。赴國外旅行演出。獲得世界性聲譽,當選為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會長。
1885年,開始在克林城郊的梅達諾沃村生活。並創作了很多曲子。
1890年,舞劇《睡美人》初次上演。
1891年,在伏羅洛夫斯克生活。為悲劇《哈姆雷特》配樂。聖彼得堡劇院經理約寫舞劇《胡桃夾子》和歌劇《約蘭塔》。赴美國訪問演出。歸國後在梅達諾沃村寫舞劇和歌劇。
1892年,在梅達諾沃村完成舞劇《胡桃夾子》。在莫斯科指揮歌劇《浮士德》《葉甫根尼·奧涅金》《惡魔》。寫降E大調交響曲(未完成)。接受劍橋大學授予的音樂博士學位。赴柏林、巴塞爾、蒙貝利亞爾、巴黎等地進行旅行巡演。5月遷往克林城定居。
1893年5月,演出音樂會。在克林生活。寫《第六交響曲》《浪漫曲套曲》《第三鋼琴協奏曲》。
1893年10月7日,離克林城赴聖彼得堡。
1893年10月28日,《第六交響曲》在聖彼得堡初次演出,柴可夫斯基親自指揮。
1893年11月2日,開始患病。11月6日,淩晨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