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散文,究竟好在什麼地方?我們能夠追蹤學習的,有哪些方麵?構成藝術的永久生命,有哪些條件?
藝術創造上的真、善、美,如果這樣解釋:這三個字要求,作家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抱著對廣大人民的善良願望,抒發真實的感情,反映工農兵真實的情況;在語言藝術上嚴肅認真,達到優美的境界;作家的思想,代表新生的進步的力量和思潮,又和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我們按照這些要求認真做去,那麼,我們的作品雖然不能傳世,也可以使當時當地的讀者,得到有益的參考。
我們在抗日戰爭期間,曾經油印了魯迅先生的一篇《為了忘卻的記念》,給初學寫作者參考。這篇散文,是先生晚期的血淚之作。在極端殘酷的戰爭年代,每讀一遍,都是要感動得流眼淚的。具體地說,像這樣的文章,就包含了以上的三字要素。隻要人類社會還存在真和假、善和惡、美和醜的矛盾和鬥爭,魯迅先生的散文,就永遠是人民手中製敵必勝的鋒利武器。
這就叫不朽的著作。
與此相反,最沒有生命力的文章,莫過於封建帝王時期的八股試卷了。考試一完,這些試卷就被廢紙店捆載而去,忙著去作紙的還魂。就是那敲開了門的“磚頭”,也避免不了作為廢品處理的命運。
因為這些文章,說的都是假話。是替聖人立言,說的都是空話;是在格子裏填文章,沒有絲毫作者自己的真實情感。
如果在一篇短小的散文裏,沒有一點點真實的東西:生活裏有的東西,你不寫;生活裏沒有的東西,你硬編;甚至為了個人私利,造謠惑眾,它的壽命就必然短促地限在當天的報紙上。
大體說來,從事文藝工作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多活些日子,多有幾個讀者。經過認真努力,是會得到好的結果的。但是,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這包括主客觀兩方麵的複雜的條件。
寫作,首先是為了當前的現實,是為人民服務。隻有對現實有用的,才能對將來有用。不能設想,對當前說來,是一種虛妄的東西,而在將來,會被人們認為是信史。隻有深刻反映了現實的作品,後代人才會對它加以注意。
編《古文辭類纂》的那個姚鼐說過,在唐朝,誰不願意做韓愈那樣的文章,但終歸還是隻有一個韓愈。能做到李翱和獨孤及,也就不錯了。姚鼐的目標,大概定得高了一些。
但是對我們來說,目標是要遠大的,努力是要多方麵的。
在我們的時代,由於阻礙限製文藝發展的許多客觀條件逐步排除,攀登藝術高峰的可能和人數,一定是要超邁前古的。
學習魯迅的散文,當然不能隻讀魯迅一家的書。魯迅生前給我們介紹中國古代散文,翻譯外國散文,都是為了叫我們取精用宏,多方借鑒。現在還有青年認為:魯迅隻叫我們讀外國作品,不叫我們讀中國古書,這是片麵理解魯迅的話。
我們翻翻魯迅日記,直到晚年,他一直在購買中國古書和研究中國古代文獻。有的青年說,中國古文已經成了古玩,在掃除之列,這也是不對的。中國古代文獻,並沒有成為古玩,而是越來越為廣大人民所掌握,日益發揮古為今用的現實作用。各個階級都在利用它,我們無產階級當然不能把它放棄。
隻有理解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現實。當然,首先應該正確全麵地理解現實,才能正確全麵地理解曆史。魯迅的散文,就可以證明這一點。中國古代散文,是不能不很好研究的,這當然並不是反對讀外國的古典散文。總之,古今中外,無不瀏覽,經史子集,在所涉獵,這樣營養才能豐富,抵抗力才能增強。
學寫散文,也不能專學散文一體,對於韻文,也要研究。
散文既然也叫雜文,參考的文章體式,就不厭其雜,越多越好。魯迅的散文,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197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