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關於短篇小說(2 / 2)

八、作者沒有真正的生活實踐,硬行編造故事,這並不是當前罕見的現象。從概念出發,強拉硬扯,編造故事互相“觀摩”,互相“促進”,神乎其神,而侈言“高於生活”,這就是當前有些作品千篇一律淩亂冗長的重要原因。

九、再有,就是讀作品太少,借鑒太少。有些作者讀過幾篇報刊上的短篇和一兩部長篇以後,就開始寫作了,這當然可以。但要繼續學習,開闊眼界。古今中外,凡有定評的好的短篇,都要找來看。當前,最重要的是要認真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有些青年同誌,對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讀不進去,這是因為還沒有認真下功夫研究。讀魯迅小說,要研究魯迅所經曆的時代、生活,要研究他的雜文、日記和書信,才能讀懂弄通。魯迅的短篇小說是現實主義的典範,它會使我們理解生活和創作的關係,典型創造的方法,小說的結構組織,文字的錘煉運用。然後,我們再讀魯迅編的《唐宋傳奇集》,這些作品是很簡練精采的。此外可以讀《宋人平話》、《今古奇觀》,了解中國傳統短篇小說組織故事,刻劃人物,批判社會,宣揚思想的方法。如有可能,可再讀些曆史上的人物傳記,《史記》、《三國誌》裏的人物小傳,都寫得短小活潑,對寫短篇很有幫助。

讀書多了,不隻創作眼界寬,創作思路廣,辦法多,而且可以辨別優劣,取法乎上,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來。

十、關於短篇小說,曾有很多定義,什麼生活的橫斷麵呀,采取最精采的一瞬間呀,掐頭去尾呀,故事性強呀,隻可參考,不可全信。因為有的短篇小說,寫縱斷麵也很好。中國流傳下來的短篇小說,大都有頭有尾。契訶夫的很多小說,故事性並不強,但都是好的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是文學作品裏的一種形式,它的基本規律和其它文學形式完全相同。生活、思想、語言的藝術綜合,缺一不可,哪一方麵的修養欠缺,也會影響小說的藝術成就。

其中,深入生活是最主要的。練習寫作時,不一定先寫短篇小說。可以把你在生活中的深切體驗,寫成速寫,或者叫做素描,寫多了,自然就會把短篇小說寫短寫好了。

十一、文學是黨的事業,社會的事業,但它是通過個人勞作產生的。短篇小說也是如此。像幾千字的短篇,一個早晨可以寫完的作品,我覺得是可以自己經營,獨出心裁的。寫好以後,當然可以拿給師友去看,發表後也可以得到工農兵的反應,這還是群眾路線。不要一拿到題目動不動就開會,這樣曠日持久,不一定就寫得更好,也浪費時間人力,叫別人騰出時間去深入生活,或是看點書都好。有的業餘文藝組織,成年累月在那裏開會,討論作品,而成效不大,收獲不多,這是可以思考的問題。

總之,這些年來,文壇上的一些怪現象,都和“四人幫”的反革命言論有關,毒害很大。他們的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裝腔作勢,吹牛撒謊,使得文壇上的一些幼苗也受汙染,影響長勢。粉碎了“四人幫”,黨的雨露普施,我們的文學欣欣向榮,短篇小說的豐收季節,很快就會到來。

十二、很自然,也想到革命戰爭年代的文學創作,那時的短篇小說都很短小,千把字或幾百字一篇。那時發表作品的園地有這樣幾種:牆報,就是把作品抄清貼在牆壁上,這當然不會長;油印小報,刻蠟板的同誌那麼費力,隻看這一點,你也不會把文章放長了;石印小報、鉛印小報,隻大軍區、區黨委一級才有,每天要登多少大事,也容不開長文章。

主要的還是當時的生活環境、條件,戰爭空隙少,紙張筆墨都困難,群眾也沒時間去看篇幅長的文章,所以文章就要短小精悍,富於戰鬥性。當時的文章,大部分還在,大家是可以參閱的。

1977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