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講的課程是,論秦始皇的功與過。那麼誰能來說一下,秦始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又有哪些功過呢?”
南宮飛燕的曆史課已經開始了,她今天戴了一副黑邊眼鏡,看上去氣質更加突出,隻是有點不像老師,倒像個白領了。
而我這一次,坐在了教室中間的位置,並沒像上次一樣,坐在最後一排。
那裏,隻有空蕩蕩的幾張桌子,辛雅並沒有來。
南宮飛燕的問題,很快就有人舉手回答:“秦始皇一生胸懷抱負,膽略過人,他13歲繼承王位,22歲親政,他用了十年時間統一六國,完成了華夏一統的大業,建立了封建王朝製度。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秦始皇的功績是統一中國、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建立了封建王朝的製度,還修建了萬裏長城,但他後來的焚書坑儒和暴政,是他最大的過失,也是最終導致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南宮飛燕笑著點了點頭,說:“好,這位同學說的很對,看來,秦始皇的問題,應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了,哎呀呀,那我要講什麼,你們才能愛聽呢?”
她這句話像是詢問,又像是自語,目光在教室裏轉了一圈,看著大家都眼巴巴的看著她,忽然一拍手,笑著說:“想起來了,那我就說點,曆史書裏麵沒有的東西吧。”
她把講義倒扣了過去,然後單手扶著講台,另一手扶了扶眼鏡,那表情就像是給幼兒園小朋友講故事似的,開口說:“剛才那位同學回答的已經很全麵,不過我還是想問,你們知道,秦始皇為什麼要修建萬裏長城嗎?”
教室裏靜了片刻,就再次有人回答道:“其實他隻是把六國長城連接起來,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也是為了象征他至高無上的皇權。”
南宮飛燕點頭道:“說的不錯,這看起來似乎是他的目的之一,但是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那所謂抵禦外來侵略的萬裏長城,真的起到過作用嗎?從秦始皇一直延續到明朝,一直都在修築長城,防止北方民族入侵,但卻沒有一次防住的。大家想想看,北方民族的匈奴人、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都曾經欺負過中原,大遼國割據燕雲十六州,大金國占據大宋半壁江山,蒙古人、滿洲人甚至統一了中國全境,建立了元、清兩個朝代,卻沒有一次見到萬裏長城有用的,大家說,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一次,沒人再站起來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實之前也曾經討論過,但從來沒有人真正能說清楚的,我倒是覺得,一個國家的興衰是多方麵綜合因素決定的,並不是一個長城就能解決一切。
不過我並沒開口,在課堂上我從來就不是積極分子,誰愛討論就討論,反正我隻是來看熱鬧的。
身邊不遠處又響起一個聲音說:“應該還是起到過一些作用的吧?最起碼,有了城牆阻隔,就算想打過來也要費點時間......”
大家一起看去,說話的卻是阿龍,不由一起笑了,這家夥能回答問題,還真是少見,不過我知道,他倒不是對學習感興趣,隻是對打仗感興趣而已。
南宮飛燕並沒有反對這個說法,點頭道:“不錯,作用當然是有,但我今天想說的是,秦始皇當初修建長城的真實目的,卻並不隻是為了抵禦外族,那隻是一個順其自然的借口而已,他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鞏固他的萬世基業,修築長城斷了北方的風水氣脈,所以,在未來漫長的時間裏,北方氣運衰敗,就是因為北方龍氣被斷,龍脈被傷,直到千年之後,山川河脈發生變化,這才慢慢有了改變。”
她這段話說出來,所有人都傻了。
這是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隨便講的東西嗎?
風水?氣運?龍脈!
我去,這是曆史課,還是風水課?我說南宮大美女,你還敢更不靠譜點嗎?
看著下麵目瞪口呆的學生們,南宮飛燕露出了得意的神情,轉身居然在黑板上畫起了圖,寥寥幾筆,就把一片山川河流的走向圖畫了出來,然後又畫了一條長長的蜿蜒的線,看的我們是更加糊塗,這是要上地理課?
她指著那幅圖說:“在中國,有山水龍脈的說法,其中分為水龍和土龍。古時候,中國共有五條水龍,最大的兩條就是黃河和長江,另外還有汾河水,出於太原;江南水,處於皖南徽州一帶;還有一條就是洛水,出於陝西西安。而土龍,也就是山川,傳說天下有小龍無數,但最大的共有三條,稱為北龍,中龍,南龍,而我畫的這條山脈,就是北方的一條最大的龍脈,也叫做北方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