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堪釣台旁,今還存下寶山石抽屜,石抽屜內據說藏有龍袍、皇冠,傳說誰要能打開,可以做皇帝。
勞堪釣台和石抽屜是舊時下寶山的兩處著名景點。
下寶山又名向頭山,東西走向,長約二三裏。嘉靖《觀海衛誌》有載:“下寶山,與伏龍山相向,又名向頭山。其上設向頭烽堠,下建向頭巡檢司。成化間,遷巡檢司於洋浦西。遺址尚存。山之西有石,名平石,倭奴登岸為寇,率由此。”
向頭山與伏龍山是明時浙東沿海的重要屏障。
連綿數裏長的向頭山中間有個缺口,人稱蛟門缺,缺中有浦,從南至北入海,港稱平石港,是明代倭寇登陸的一處主要路線。
南宋時建都杭州,浙東為首都屏障,向頭山便亦成為海防重地,南宋《寶慶四明誌》載,“(向頭山作為海邑要塞,朝廷)欲於此置寨屯兵,尋以舟楫難於出入,故寢”。寶祐六年(1258)2月,因“定海水軍,防製倭麗則有餘,屏蔽京師則不足”。為進一步加強海防拱衛,由鳴鶴巡檢司官趙若垶、水軍統製邢子政勘察地段,在向頭山下起造水軍、土軍兩寨,土軍由鳴鶴寨駐軍移屯,水軍由明州水軍分拔,共計約500餘名。向頭軍寨規模頗大,共建房336間,曆時6月完成。元代,向頭軍寨改置為鎮守巡檢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觀海衛城後,向頭巡檢司駐弓兵100名,並在今山巔設置烽堠,並拔軍守望。
向頭水寨閘口遺址仍存,在埋倭嶺之側,即向頭山東側山頭一帶,故群眾俗稱向頭山東側部分為營房山。
因為蛟門浦是在向頭山體中形成的一條通海之浦,如靠人工開鑿,工程量是很大很艱辛的,故在民間流傳有一個太白蛟龍的傳說。
據說當年衛山北麓太白龍潭中住著一條蛟龍,由於龍進出常常興風帶雨,使東山頭一帶老百姓吃盡苦頭,經常老百姓淋的穀和棉花等被大雨淋濕。當地至今還傳有一首民謠:“太白來到東山頭,有天嘸日頭,有囡勿嫁東山頭,曬穀曬被花橋頭”(花橋頭在東山頭南5裏處)。
後來回龍寺中有一位高僧勸說太白蛟龍離開此地前往東海,太白從龍潭向北經下寶山去東海時不慎把山撞了個缺口,於是下寶山變成了兩座山,東為向頭山,西為下寶山,兩山之間的缺口稱為蛟門缺,浦便亦稱為蛟門浦。
在明代向頭山一帶抗倭防衛體係中,還有一座二級烽堠,即位於向頭山南二裏的瓜誓山烽堠。
瓜誓山在明初尚瀕海,是一座形似瓜蒂的小山,高約40米,又稱瓜蒂山。嘉靖《觀海衛誌》載:“湯信國置烽堠於其巔,以對了望。海之南一帶皆塘,塘之東皆漲塗,有浦曰祝家浦。”又載:“瓜誓寨堠,衛東北四裏,逼大海,西至向頭二裏,南至新浦堠十裏,中所撥軍五名守之。”
在勞堪釣台旁,今還存下寶山石抽屜,石抽屜內據說藏有龍袍、皇冠,傳說誰要能打開,可以做皇帝。
勞堪釣台和石抽屜是舊時下寶山的兩處著名景點。
下寶山又名向頭山,東西走向,長約二三裏。嘉靖《觀海衛誌》有載:“下寶山,與伏龍山相向,又名向頭山。其上設向頭烽堠,下建向頭巡檢司。成化間,遷巡檢司於洋浦西。遺址尚存。山之西有石,名平石,倭奴登岸為寇,率由此。”
向頭山與伏龍山是明時浙東沿海的重要屏障。
連綿數裏長的向頭山中間有個缺口,人稱蛟門缺,缺中有浦,從南至北入海,港稱平石港,是明代倭寇登陸的一處主要路線。
南宋時建都杭州,浙東為首都屏障,向頭山便亦成為海防重地,南宋《寶慶四明誌》載,“(向頭山作為海邑要塞,朝廷)欲於此置寨屯兵,尋以舟楫難於出入,故寢”。寶祐六年(1258)2月,因“定海水軍,防製倭麗則有餘,屏蔽京師則不足”。為進一步加強海防拱衛,由鳴鶴巡檢司官趙若垶、水軍統製邢子政勘察地段,在向頭山下起造水軍、土軍兩寨,土軍由鳴鶴寨駐軍移屯,水軍由明州水軍分拔,共計約500餘名。向頭軍寨規模頗大,共建房336間,曆時6月完成。元代,向頭軍寨改置為鎮守巡檢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觀海衛城後,向頭巡檢司駐弓兵100名,並在今山巔設置烽堠,並拔軍守望。
向頭水寨閘口遺址仍存,在埋倭嶺之側,即向頭山東側山頭一帶,故群眾俗稱向頭山東側部分為營房山。
因為蛟門浦是在向頭山體中形成的一條通海之浦,如靠人工開鑿,工程量是很大很艱辛的,故在民間流傳有一個太白蛟龍的傳說。
據說當年衛山北麓太白龍潭中住著一條蛟龍,由於龍進出常常興風帶雨,使東山頭一帶老百姓吃盡苦頭,經常老百姓淋的穀和棉花等被大雨淋濕。當地至今還傳有一首民謠:“太白來到東山頭,有天嘸日頭,有囡勿嫁東山頭,曬穀曬被花橋頭”(花橋頭在東山頭南5裏處)。
後來回龍寺中有一位高僧勸說太白蛟龍離開此地前往東海,太白從龍潭向北經下寶山去東海時不慎把山撞了個缺口,於是下寶山變成了兩座山,東為向頭山,西為下寶山,兩山之間的缺口稱為蛟門缺,浦便亦稱為蛟門浦。
在明代向頭山一帶抗倭防衛體係中,還有一座二級烽堠,即位於向頭山南二裏的瓜誓山烽堠。
瓜誓山在明初尚瀕海,是一座形似瓜蒂的小山,高約40米,又稱瓜蒂山。嘉靖《觀海衛誌》載:“湯信國置烽堠於其巔,以對了望。海之南一帶皆塘,塘之東皆漲塗,有浦曰祝家浦。”又載:“瓜誓寨堠,衛東北四裏,逼大海,西至向頭二裏,南至新浦堠十裏,中所撥軍五名守之。”
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間,倭寇多次從祝家浦登陸犯內,當向頭堠烽火傳來時,瓜誓堠上也迅速燃煙,及時通知衛城官兵。在觀海衛的幾次抗倭大捷發揮了重要作用。
綜以上所述,大概可知東山頭古村落的範圍,大致在銀山東麓,下寶山以東以南,祝家浦之西,瓜誓山周圍一帶。
東山頭最早而居的是方氏,據《福山方氏家譜》載:“南宋紹熙年間時遷自寧海,遷祖方嵩,號文泗,從寧海溪下遷至句章銀山,生二子,槐、美一,遷至福山,槐為前方之祖;美一為後方祖。”
由此可見,方氏在南宋末年自寧海遷居於銀山,應位於銀山東麓一帶,即今東山頭,此支方氏與明初大儒方孝孺為同族,後遷福山。今在東山頭一帶已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