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是心態。民間有句話,叫“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因為人的心態會影響人的性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長期不要養成某種心態,一旦養成就會形成某種不好的性格。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我想也可以加一句,叫“心態改變命運”。《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個個是豪情滿懷、鬥誌昂揚,“路見不平一聲吼”,“風風火火闖九州”,你想年輕人本來就血氣方剛,再一學《水滸》中的梁山好漢,那就不得了了,稍有不順就會大打出手,這種心態和性格的結合,隻會一天到晚惹是生非,根本就沒有安寧之日了。而老年人不讀《三國》,是老年人的經曆豐富,本來就為人做事就多了個心眼,如果再學《三國》中的諸葛亮神機妙算,那就不要生活了,天天玩謀術,算人算已,肯定沒有一天是開心的日子了。現在時興搞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是美國學者彼得、聖潔《第五項修煉》中的一種管理理論,其中有一項修煉叫“改變心智模式”,這個心智就是心態,所以心態比什麼都重要,心態好的話,人的身體也會好,心態不好,人的身體就會出毛病。世界上的正統宗教,一般都是針對人的心態來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讓人變得生愛心,心態向善。當一個人對世間萬物有愛心的時候,我想這個人就會感到很陽光,對未來充滿希望。如果一個沒有愛心的人,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未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這健康、精神、心態不能少,缺一不可,如果三合一,那你的未來就不是夢,而是成功、快樂、幸福。
2、有自己想去的地方。一個人老了,更多的是懷舊,想念曾經的人與事,想去一些自己感到有意義的地方去。
一是曾經的故鄉,童年生長的地方。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道出了詩人回鄉的感受。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後離開家鄉為官,到八十多歲時想到了故鄉,於是寫下了這首詩。詩人的心情代表了一大幫多年離家在外的老人,他們都想到故鄉去看一看。葉落歸根是中國人的傳統,你在外無論多風光,最終都想回家,這個家是小時候的故土。我的一些同學有先見之明,他在城裏有房子,而又在故鄉蓋上了房子,這雖然不符合現行的政策,但家鄉人是淳樸、厚道的,隻要你想到家鄉來,隨時都歡迎。這使我想起了當年毛澤東發起的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農村無條件地接收大批的城市知識青年的感人場麵,而現在我們進城的農民幫助城市搞建設,卻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和尊重,這是何等的差距啊。所以大多數的人老了選擇回鄉看看,是因為那裏不僅僅有兒時的記憶,更有淳樸的鄉親,自然的環境,還有好多城市裏沒有的品德、鄉風。
再次是心態。民間有句話,叫“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因為人的心態會影響人的性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長期不要養成某種心態,一旦養成就會形成某種不好的性格。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我想也可以加一句,叫“心態改變命運”。《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個個是豪情滿懷、鬥誌昂揚,“路見不平一聲吼”,“風風火火闖九州”,你想年輕人本來就血氣方剛,再一學《水滸》中的梁山好漢,那就不得了了,稍有不順就會大打出手,這種心態和性格的結合,隻會一天到晚惹是生非,根本就沒有安寧之日了。而老年人不讀《三國》,是老年人的經曆豐富,本來就為人做事就多了個心眼,如果再學《三國》中的諸葛亮神機妙算,那就不要生活了,天天玩謀術,算人算已,肯定沒有一天是開心的日子了。現在時興搞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是美國學者彼得、聖潔《第五項修煉》中的一種管理理論,其中有一項修煉叫“改變心智模式”,這個心智就是心態,所以心態比什麼都重要,心態好的話,人的身體也會好,心態不好,人的身體就會出毛病。世界上的正統宗教,一般都是針對人的心態來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讓人變得生愛心,心態向善。當一個人對世間萬物有愛心的時候,我想這個人就會感到很陽光,對未來充滿希望。如果一個沒有愛心的人,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未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這健康、精神、心態不能少,缺一不可,如果三合一,那你的未來就不是夢,而是成功、快樂、幸福。
2、有自己想去的地方。一個人老了,更多的是懷舊,想念曾經的人與事,想去一些自己感到有意義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