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3:《尚小雲》文獻紀錄片(1 / 3)

(旁白)

值得重提的是,尚小雲曾有機會與著名武生泰鬥楊小樓合演《長阪坡》,“抓帔”一場二位藝員配合默契,表演緊湊,舞台效果極佳,一場戲下來,尚小雲十分高興,楊小樓對年輕的尚小雲更是大加讚賞。這次機緣為尚派青衣的創立,注入了寶貴的血液,剛健婀娜富於氣魄的“尚派”有了武功的肌髓,更基於這種基因,“楚漢爭”“兒女英雄傳”“青城十九俠”“昭君出塞”等劇更加好看,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飽滿。

(配合“旁白”可設計有關劇目的劇照,精彩演出片斷或編導短小精悍的“音配像”。)

(旁白)

尚小雲對武生行當的熱愛與崇敬,更加深了培養尚長春的強烈願望,從潛藏在內心的“辦大事”的雄心到心靈深處滋長著一個“仗義助人”的觀念,一個大寫的“義”字不僅在尚小雲的胸中激蕩著,並導引著他一生為人處世的軌跡與動力——

(旁白加字幕)

事實勝於雄辯,請看以下幾件曆史記錄:

☆出於友誼與義憤,接管了程硯秋的中華戲曲學校;

☆對文林社、稽古社也伸出援手;

☆富連成一度十分困難,尚小雲也出於大義,幫了大忙,排“酒丐”,大力扶持李世芳、葉盛章出彩;

☆為了辦學,尚小雲先後賣了七處房產,賣車、賣家具、賣古玩字畫、賣夫人的首飾……

☆資助晚年潦倒的金少山;

☆資助窮苦同行。

……

(以上資料軼事要配以圖片、攝像。)

(旁白加字幕)

在風雨飄搖、醉生夢死、淪陷中的北平,在很多人當了亡國奴、萬馬齊喑的北平九城,一個以唱戲為職業的伶人——尚小雲先生,卻能憑借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情懷,挺身擔當了自己分內的責任,以一種義無反顧的俠義精神,為梨園、為貧苦的同行,為了大家能填飽肚子,做了義舉,做了善事,甚至做了自我犧牲,真像鬥雪中的紅梅,像暴風雨中高飛的一隻海燕,不糾纏、不戀棧瑣瑣凡情、身外之物,心中以公益為重,以他人為先。是台上的“真女人”,冷豔中有剛健、有操守;更是台下的偉丈夫,有義薄雲天的抱負、有凜然的千金一諾。詩聖杜甫曾有名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尚先生一生行事,以及身後名聲,是可以當得的。尚小雲先生理應千古。

(旁白)

在尚小雲幾十年的演出劇目中,尚派名劇甚多,以《昭君出塞》為例,尚小雲用了“文戲武唱”的表演方式,采用這樣的方式,多是從楊小樓的“武戲文唱”中得到啟發,此因此果,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劇中聲情並茂地把旦行中很多步法與武生的身段動作,恰當地糅合在了一起,十分出彩地表現王昭君為國舍身的大義大勇,冒嚴寒風雪之地,卻於荒山野嶺之中,形象而藝術地體現了一個深宮女子不亞於須眉的凜然氣概。尚小雲在舞台表演中,運用大跨腿、大弓腿、大揚鞭、急蹉步和上馬時單足顛顫、跺泥、跨馬、圓場等動作,把王昭君“繡鞍有淚春愁重”的哀怨和離愁,化作了類似壯士出征的俊逸與豪邁。王昭君口中吟唱的曲子、盔上跳動的翎子,手裏搖擺的馬鞍,身上鼓滿的鬥篷,渾似一棵在荒漠中盛開的鮮紅的鬥雪紅梅!把兩千年前一身俠肝義膽的王昭君再現在舞台上,尚小雲的《昭君出塞》可慰芳魂於九霄雲上!可與杜甫詩中“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的詩句平分秋色。

(旁白)

值得重提的是,尚小雲曾有機會與著名武生泰鬥楊小樓合演《長阪坡》,“抓帔”一場二位藝員配合默契,表演緊湊,舞台效果極佳,一場戲下來,尚小雲十分高興,楊小樓對年輕的尚小雲更是大加讚賞。這次機緣為尚派青衣的創立,注入了寶貴的血液,剛健婀娜富於氣魄的“尚派”有了武功的肌髓,更基於這種基因,“楚漢爭”“兒女英雄傳”“青城十九俠”“昭君出塞”等劇更加好看,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飽滿。

(配合“旁白”可設計有關劇目的劇照,精彩演出片斷或編導短小精悍的“音配像”。)

(旁白)

尚小雲對武生行當的熱愛與崇敬,更加深了培養尚長春的強烈願望,從潛藏在內心的“辦大事”的雄心到心靈深處滋長著一個“仗義助人”的觀念,一個大寫的“義”字不僅在尚小雲的胸中激蕩著,並導引著他一生為人處世的軌跡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