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你會發現,有些情緒和表達被無形地定義了。某件事,某種態度,某種情緒,有一個無形的標準定在那裏,大家應該順應這個無形的要求才正常。如果不一樣,輕則讓人覺你不可思議,重則各種稀奇古怪的帽子就飛將而來。那也是,一個看上去可歌可泣的事件,你居然沒有反應,你還是人嗎?你不順應著做出相同的情緒反應,不是另類,不是冷血動物是什麼?什麼事該大力跟上情緒反應,什麼事一看而過就行了,仿佛也有一個無形的引導。情緒應該是大眾和集體的,反應跟不上那是不對的,就算有些事真的覺得很一般,但集體的情緒已經調動了起來,你不配合表示相同的情緒,你真的顯得很特別。你甚至不敢說你覺得這事不咋的啊,還有某事某人比這更感動,更打動你的心。
覺得有意思的是,那麼多標題被冠以感動開始的東西,被特別強調要感動的東西,好像越來越多。從這點上看,是不是我們已經不會感動了?需要有人來提醒我們,該感動了,不要忘了你還有感動這種情緒,別忘了使用。這到是挺省事,人有七情六欲,如果有人專門負責也不錯啊,幾時該感動,幾時該憤怒,幾時該熱情,幾時又該悲傷。該表達什麼情緒時,表達出相應的情緒來,如同一個音樂指揮家在台,手一揮,我們一起發出同樣的情緒,手一停,我們趕快停下。
我有一個朋友知道我喜歡寫字,但凡他看到覺得很感動人的文章,就會推薦給我看。那些文字大都是受苦受難堅韌不撥,被命運玩弄得七死八活也不放棄,最後人性中那善良美好的東西讓周圍的人黯然失色。最具代表的就是母親形象,那些故事裏的母親形象都很倒黴,仿佛所有的苦難,所有的悲慘都遇到,她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戰勝命運的不公。當然故事最後都是一個比較圓滿的結局結束,要麼是不孝的孩子幡然悔悟,要麼是周圍冷漠欺負人的人自慚而不再為難她們。這類的故事你說感動人不?當然感動,誰要說這些故事不感動人,是顯得違反常情的。如果類似的故事是小說是編的,來一次情緒的變化也沒什麼,如果這些故事是真實,是發生在你我左右的,除了感動,是不是更應該引起的是思考?母親的偉大非要讓她們受盡苦難?母愛非得被弄得上天如入地的折騰才彰顯?我以前有說過,我要母親平凡幸福,也不要她受苦受難一世坎坷。而如果母親的形象逃不過苦難,那造成這些苦難的又是什麼?這已經不是百多年前了,她們為什麼還會為生活受盡苦難呢?
誰都有七情六欲,不過,更喜歡這各種情緒由我們自己來調動。有些所謂的喜劇電視裏,編導總是在某個情節處加上笑聲,就是生怕觀眾忘了這個地方該笑。編導覺得這個地方這麼幽默好笑,觀眾竟不配合笑,會讓他們難受。反過來想也是,他們也知道觀眾大多數這種時候是會忘了樂的,因為根本就不可樂,隻不過是他們自以為可樂而已。你看,編的人辛苦,看的人也辛苦,都已經這麼明顯的提醒了,不給予配合很辜負人家一片心意,真去配合,又挺辜負自己的。那無數依然還在不斷提醒該配合什麼情緒的事,何嚐不是如此?
情緒這東西,還是讓自己做主比較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