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舞台 50.邊緣化
現在越來越多的聽到這個詞:邊緣化。照我對這詞的理解,就是在一個集體團成了一個外人,因為邊緣化了,那些資源、信息、消息、茶餘飯後的八卦等不再有來源。有時一群人正說得興高采烈,你想加入進去,不顯得太脫離集體,可那人群很快就冷卻或散去。留給你的隻是多餘和尷尬,甚至邊緣化帶給人的感覺是,不知別人有沒有在背後說壞話?有沒有在背後商量什麼對已不利的事?有沒有背後有什麼好事故意漏掉自己?因為被邊緣,所以疑心生暗鬼,一些根本不相幹的風吹草動也可能猜想出不可思議的結果。
這個詞也讓我想起小學的一件小事。有一次考試,數學得了不及格,卷子拿回去母親親看後,發現我沒有做錯。母親找到既是數學老師又是班主任的老師,把那數學的解法一一講解,老師知道自己錯了。考卷是改過來了,結果則是在老師的暗示下,同班同學不跟我玩。對於沒有任何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的孩子,那段時光是相當的煎熬的,多次涎著臉去加入同學的玩耍,效果都不行。盡管理論上的道理是,對的東西就要堅持,並且對的也終將會戰勝錯誤的。可事實上,正確的數學解法,也不如老師的權威受到挑戰,讓她下不了台。那時還特別怪母親的多事,情願要錯誤的熱鬧,也不願意要正確的孤立。
在之後的成長路上,類似的情況不是遇不到,有一種被架到兩難的境地的感覺。中國就是一個以人脈關係為主要社會活動的社會,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均離不開人脈,朋友、親戚、舊同事、老鄰居、同學、老鄉、熟人、圈子、關係。無論做大事還是小事,最先想到的就是在關係網裏找人,有千絲萬樓的關係,做事心裏才會踏實。幾乎是我們所有人的共識,多少沾得上點關係的人,怎麼也比陌生人信得過,哪怕為此吃過苦頭,再有下次也照舊。
人情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也因此,說誰邊緣化等於說明這人是受到排擠的,是不擁有任何可能創造機會的資源。這樣的生活做事習慣,自然會形成一個又一個個人覺得相對信得過,辦起事來也方便的圈子,不同階層的人在編織著屬於自己的圈子和人脈網絡。生活、工作都有不同的圈子,在這些圈子裏才如魚得水,才能增強信心。這些網絡同時又在互相給予力量,一旦落單了,成為形影單吊的個人,不僅是人的孤獨,同進也是力量的減弱,嚴重的會讓人覺得彷徨無助。
可是,一個人為什麼會被邊緣化了呢?抱成了團可能是為了利益的獨享,不希望再有其他人分享。還有就是,行事、為人與團體格格不入,可能是原則問題,可能是性格問題,不認同自然就會被邊緣化。這其中是否有標準或者準則,估計誰也說不清,就好比那個老師,明明是她的錯,並不是如理論上說的那樣,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是感覺不快,利用她的影響,去邊緣化一個孩子。
在這種人脈關係相當重要的社會,有時覺得不少理論、道理、規則、準則之類的東西,都可以因人而易。邊緣化了就是很可能被淘汰,以有限的知識去理解,淘汰應該是優勝劣汰才符合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我想,許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淘汰不全是因為劣、因為不合格、能力不夠,往往就是人情不夠關係不到位。不是所有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東西就肯定是好的對的,比如飯局,常常看到不少人說吃應酬飯很頭痛。可是飯局卻絕對的是中國人積累人情資源的重要方式,也許請的人和吃的人都不痛快。那麼多的人在說身不由已,我想就是怕被邊緣化了,害怕不能與眾人一起資源共享,成為出局的那個人。除了飯局,別的也有不少,至於你堅持的東西是對是錯反而一點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