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聽說活動課之認識與實踐(1 / 3)

配套的教學材料為聽說活動提供了語音學習的資料。教學中,老師都很自然地使用它,讓學生先聽後講學習表達。我們常會在聽完錄音後問學生“聽到了什麼”,學生往往會將自己聽到的隻言片語重複出來。這隻是機械的記憶過程,它有自己的價值所在,幫助學生記錄語言,但僅此而已的機械記憶是淺層的學習。即使學生記錄語言素材,他們也應該明白為何用這些詞彙,隻有明白其中的運用之道,才能有舉一反三的功效。因此,我們覺得不能隻是機械地“聽”,而是要讓學生帶上思維去聽。

在教學《觀猴》一課時,有這樣一個教學設計,是我們在努力引導學生知道如何帶上思維去聽的。

教學進入“我來說-你來猜”這一個師生互動學習環節,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聽教師來介紹,猜一猜教師最喜歡的是哪一隻猴子。“一隻小猴子坐在山頂上,一邊曬著太陽,一邊手捧桃子津津有味地吃著。”學生一邊聽一邊看圖,很快就找到了教師介紹的那隻可愛的猴子。於是,教師繼續問:“你怎麼知道是這隻猴子呢?”學生紛紛舉手來交流:

“因為你說他在山頂上,而且是坐著。”

“山頂上的猴子,坐著曬太陽又吃桃子的,就隻有它。”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同時記下了“在山頂上”“坐著”和“吃桃子”這幾個詞,讓學生再想想自己是怎麼猜對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是根據教師介紹的小猴子“在哪裏、在幹什麼”來找到的。同時,他們也明白了自己也要這樣抓住關鍵信息去講。從聽到複述,到想明白這些語言是如何對你說話的,學生通過聽後的思考明白該如何表達。在後麵的“我說你猜”“我說大家猜”的環節中,便能用聽到的方法去說了。

在教學聽說活動“動物應聘”時,我們同樣讓學生帶上思維來聽聽說說學表達。這一課的學習對學生是有挑戰的,因為在細聽語音資料後,我們發現每一個小動物的應聘宣言都有一定篇幅,而且語言內容也很豐富,這樣一串聽下來,學生一定會不知所雲。大家一起琢磨之後,覺得聽的關鍵不在於聽多少個角色來介紹,而是要讓他們聽清說了些什麼,更要讓他們聽懂怎麼說的,要讓他們帶著思考去學習。於是,教學中,我們將語音資料切割成幾塊,裝入學生的小組ipad裏。然後,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角色組成“粉絲團”,來進行分組學習。這樣,化整為零,讓每一組粉絲團多聽幾遍,聽清楚自己的“偶像”說了什麼來應聘。接著就是小組彙報,學生將自己聽到的、記住的內容分組進行反饋,此時,教師依然將學生講到的關鍵信息進行羅列。羅列是為了讓學生觀察引導思考:偶像們在應聘時說的有什麼相同,又有什麼不同呢?羅列的信息給了學生深入思維和整理思維的依托,觀察後學生得出:應聘時要自報家門,更可以給自己一個響當當的名號,讓別人知道你的特點並牢牢地記住你;要介紹自己的特長,來說明自己具有本事可以勝任這個崗位;甚至可以將自己的光榮事跡或證書展示出來以證明自己的實力。有學生最後感悟到他們說的具體內容是不同的,但是都要說清這幾點。學生在聽取語言後,比較找尋出內在規律,通過這樣的思維活動從具體的內容中剝離出了抽象的方法,知道應聘該說些什麼。

配套的教學材料為聽說活動提供了語音學習的資料。教學中,老師都很自然地使用它,讓學生先聽後講學習表達。我們常會在聽完錄音後問學生“聽到了什麼”,學生往往會將自己聽到的隻言片語重複出來。這隻是機械的記憶過程,它有自己的價值所在,幫助學生記錄語言,但僅此而已的機械記憶是淺層的學習。即使學生記錄語言素材,他們也應該明白為何用這些詞彙,隻有明白其中的運用之道,才能有舉一反三的功效。因此,我們覺得不能隻是機械地“聽”,而是要讓學生帶上思維去聽。

在教學《觀猴》一課時,有這樣一個教學設計,是我們在努力引導學生知道如何帶上思維去聽的。

教學進入“我來說-你來猜”這一個師生互動學習環節,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聽教師來介紹,猜一猜教師最喜歡的是哪一隻猴子。“一隻小猴子坐在山頂上,一邊曬著太陽,一邊手捧桃子津津有味地吃著。”學生一邊聽一邊看圖,很快就找到了教師介紹的那隻可愛的猴子。於是,教師繼續問:“你怎麼知道是這隻猴子呢?”學生紛紛舉手來交流:

“因為你說他在山頂上,而且是坐著。”

“山頂上的猴子,坐著曬太陽又吃桃子的,就隻有它。”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同時記下了“在山頂上”“坐著”和“吃桃子”這幾個詞,讓學生再想想自己是怎麼猜對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是根據教師介紹的小猴子“在哪裏、在幹什麼”來找到的。同時,他們也明白了自己也要這樣抓住關鍵信息去講。從聽到複述,到想明白這些語言是如何對你說話的,學生通過聽後的思考明白該如何表達。在後麵的“我說你猜”“我說大家猜”的環節中,便能用聽到的方法去說了。

在教學聽說活動“動物應聘”時,我們同樣讓學生帶上思維來聽聽說說學表達。這一課的學習對學生是有挑戰的,因為在細聽語音資料後,我們發現每一個小動物的應聘宣言都有一定篇幅,而且語言內容也很豐富,這樣一串聽下來,學生一定會不知所雲。大家一起琢磨之後,覺得聽的關鍵不在於聽多少個角色來介紹,而是要讓他們聽清說了些什麼,更要讓他們聽懂怎麼說的,要讓他們帶著思考去學習。於是,教學中,我們將語音資料切割成幾塊,裝入學生的小組ipad裏。然後,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角色組成“粉絲團”,來進行分組學習。這樣,化整為零,讓每一組粉絲團多聽幾遍,聽清楚自己的“偶像”說了什麼來應聘。接著就是小組彙報,學生將自己聽到的、記住的內容分組進行反饋,此時,教師依然將學生講到的關鍵信息進行羅列。羅列是為了讓學生觀察引導思考:偶像們在應聘時說的有什麼相同,又有什麼不同呢?羅列的信息給了學生深入思維和整理思維的依托,觀察後學生得出:應聘時要自報家門,更可以給自己一個響當當的名號,讓別人知道你的特點並牢牢地記住你;要介紹自己的特長,來說明自己具有本事可以勝任這個崗位;甚至可以將自己的光榮事跡或證書展示出來以證明自己的實力。有學生最後感悟到他們說的具體內容是不同的,但是都要說清這幾點。學生在聽取語言後,比較找尋出內在規律,通過這樣的思維活動從具體的內容中剝離出了抽象的方法,知道應聘該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