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 of business”的譯法也值得玩味。德魯克用它來概括“組織建立和經營所依據的假設”,也就是組織對方方麵麵做出怎樣的判斷和預測,它討論的也是再客觀不過的事情。《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譯之為“經營之道”,用上“道”這個蘊涵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字眼,這無疑是給它賦予了高尚的感情,隻不過也讓它變得有些高深莫測。對此我不敢苟同。我保留了王永貴先生原版譯本的譯法——“事業理論”。如果是首次譯介,我更傾向於選擇“業務理論”,因為說到底它回答的是一個組織想做和應該做什麼事情這個問題,它應該是冷靜客觀的分析,不應該帶上絲毫的感情色彩。

德魯克是不認同那些譯法的。知識工作者抱有“如果一個人所做的工作能夠被人理解,那麼這個人就是粗淺的”這種看法,是最糟糕的問題之一。“專家們必須承擔起讓自己和自己的專業被別人理解的責任……每一門學科的領頭人,特別是各個領域裏領先的學者,必須努力闡述自己所做的是什麼樣的事情。”“一個人如果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那他就什麼也沒能改變。”一個持這些觀點的人,怎麼可能認同那些有意無意把道理說得很複雜、很玄乎的做法呢?

德魯克總是力圖用最簡單的語言講述最樸素的道理,雖然不少觀點在提出來的時候極具前瞻性,甚至不無離經叛道的意味,但到了今天,如果讀者像他用畢生的精力所倡導的那樣,真正信奉並且致力於“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富有效率,並且變得更加仁愛”,致力於“把人本身看成目的”,那麼他講的道理其實是不難理解的。

最後還要講一些程序化但也非常重要的話。首先要感謝我的妻子超藝。她鼓勵我接下這個任務,並一如既往地在繁重的工作之餘,默默承擔起打理家務和照料孩子的重任。沒有她的全力支持和悉心照料,翻譯根本不可能按時完成。感謝修訂本的執筆者約瑟夫·馬恰列洛教授,他不厭其煩地通過郵件為我釋疑解惑。感謝《管理》原版的譯者王永貴先生。我在翻譯本書(特別是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第九部分大部分章節)時參考了他的譯文。感謝以各種方式參與本書譯校的石書賢、周望貞、周金桂、石誌宏、張璐、張穎、陳虎、林榮琴、戴訓軍、張欣、聶曙光等朋友。

在110天的時間裏譯完這本書,我的學識、能力、時間和身體都承受了一場挑戰極限式的考驗。深感遺憾的是,德魯克最重要的著作大都已在國內翻譯出版,但由於沒有上文所說的“索引”,再加上時間緊迫,未能一一找來參考,以更好地滿足華章編輯們“出精品”的期望。譯文若有差錯,全部責任在我,敬請讀者指正。您可以聯係華章的編輯,也可以給我發郵件:enjoy2075@gmail.。這樣,將來再版,大家便能讀到一個更好的版本。

“Theory of business”的譯法也值得玩味。德魯克用它來概括“組織建立和經營所依據的假設”,也就是組織對方方麵麵做出怎樣的判斷和預測,它討論的也是再客觀不過的事情。《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譯之為“經營之道”,用上“道”這個蘊涵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字眼,這無疑是給它賦予了高尚的感情,隻不過也讓它變得有些高深莫測。對此我不敢苟同。我保留了王永貴先生原版譯本的譯法——“事業理論”。如果是首次譯介,我更傾向於選擇“業務理論”,因為說到底它回答的是一個組織想做和應該做什麼事情這個問題,它應該是冷靜客觀的分析,不應該帶上絲毫的感情色彩。

德魯克是不認同那些譯法的。知識工作者抱有“如果一個人所做的工作能夠被人理解,那麼這個人就是粗淺的”這種看法,是最糟糕的問題之一。“專家們必須承擔起讓自己和自己的專業被別人理解的責任……每一門學科的領頭人,特別是各個領域裏領先的學者,必須努力闡述自己所做的是什麼樣的事情。”“一個人如果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那他就什麼也沒能改變。”一個持這些觀點的人,怎麼可能認同那些有意無意把道理說得很複雜、很玄乎的做法呢?

德魯克總是力圖用最簡單的語言講述最樸素的道理,雖然不少觀點在提出來的時候極具前瞻性,甚至不無離經叛道的意味,但到了今天,如果讀者像他用畢生的精力所倡導的那樣,真正信奉並且致力於“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富有效率,並且變得更加仁愛”,致力於“把人本身看成目的”,那麼他講的道理其實是不難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