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前後期維特根斯坦思想轉變的理由及意義 第三節前後期維特根斯坦思想轉變的意義
一、建立新的思維方式
應該說,雖然前後期維特根斯坦在哲學批判的對象、方法和內容上有其一致之處,但是其相異之處也很顯明。於人於己,前後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美學思想都是獨創的。我們認為,後期維特根斯坦哲學建立在批判自己前期思想的基礎上,其主要原因在於維特根斯坦試圖轉變舊的思維方式並建立新的思維方式。維特根斯坦說:“僅僅抓住表麵的困難,那就仍然沒有觸動困難。必須連根把困難拔出來,也就是說,必須開始以新的方式去思考這些事情。例如,這種變化具有如此的決定性,就像從煉金術的思想方式轉到化學的思想方式那樣——如此難於建立起來的東西正是這種新的思想方式。一旦新的思想方式被建立起來,許多舊的問題就會消失。”維特根斯坦如此急於轉變的思維方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從邏輯主義到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前期維特根斯坦持典型的邏輯原子主義論。邏輯主義興起的根本原因在於數學基礎研究的勃興和科學成熟之後的理性反思。雖然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巾明晰地把科學劃在哲學的界限之外,可以這樣說,前期維特根斯坦在哲學中排除了科學的研究對象、內容,但死守的仍然是科學主義的方法。所以馮·賴特也說:“邏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的獨特標誌。”後期維特根斯坦明確指出,一個詞的意義在於它的用法,而圖像也不限於對事態、事實的圖示,圖像的意義取決於它的使用。至此,維特根斯坦實現了從邏輯分析到實用主義的轉變。馮·賴特指出,“當代的實用主義轉向再一次可以刻畫為來自皮爾士和後期維特根斯坦的影響的混合物”。同樣地,維特根斯坦實現了從科學主義到經驗主義的轉變,從邏輯、科學的本質主義到相對主義的轉變。“強調分析、複合和簡單這些概念不能脫離語境,不僅導致用相對主義概念代替絕對主義;它還要求放棄原子主義。”
第二,從部分論到整體論的思維方式。前期維特根斯坦認為,對命題的理解依賴於對命題中的記號的理解,記號對應於對象,對象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這是邏輯原子論的主張。到了後期,維特根斯坦認為,理解一個詞就是理解一種語言,理解一種生活形式,語詞的意義取決於生活的大背景,語詞的意義在世界圖像中顯現。“如經常所注意到的,維特根斯坦後期的哲學在品性上明顯是整體論的”。這從語言遊戲說和生活形式等概念中可以得到證明。如果部分論可以說是原子論,那麼,從部分論到整體論的思維方式的轉變就可以說是從原子論到語境論的轉變。
第三,從靜態到動態的思維方式。前期維特根斯坦苦心經營自己的邏輯體係,他的世界是邏輯的世界,世界的本質即語言的本質,對語言的分析、批判即是對世界、事實的靜態邏輯分析,記號是對象的標簽,命題是事實的呆板的圖像,二者之間的意義與指稱是嚴格地一一對應的。後期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詞的意義在於其在具體語言遊戲巾的用法,語言遊戲是活動的,甚至語言自身也沒有本質,互相之間隻是家族相似的變動;語詞的意義又與生活形式相關,生活形式作為一個整體,是多樣的、發展變化的。“語言的述說仍是一種活動的一部分,或是一種生活形式的一個部分。”維特根斯坦由意義的指示論發展到意義的用法論,直接影響和啟示了言語行為論的產生。
維特根斯坦前後期之轉變在於建立新的思維方式,在於建立實用主義的、整體的、動態的思維方式,這可以歸結為對權威的反對,對迷信的破除。他所反對的權威不僅包括自古希臘以來的所有哲學家尤其是笛卡爾式的哲學家,在這種意義上,馮·賴特稱維特根斯坦為反傳統主義者,而且他反對的權威也包括他自己。他所破除的迷信不僅包括對邏輯的迷信,而且包括他一直賴之為利器的對語言的迷信,…語言(或思想是某種獨特的東西),這已表明是一種迷信(不是錯誤!)。
維特根斯坦深刻地認識到建立新的思維方式的重要性,所以他不停地改變哲學站立的姿勢,以致人們幾乎難以追趕他前進的腳步。“對我而言,重要的是在探究哲理時要不斷改變姿勢,不要讓一隻腳因站立太久而變得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