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
我在《江邊詩話》題記中回憶過我的早期生活經驗與詩歌的深厚關係。我從小在長江邊上長大,經常在長汀邊上遊泳,多次橫渡長江。在江邊除了玩水,有時也吟頌毛主席詩詞。在當中學教師的五年中(1972-1976),即喜愛詩歌創作,寫了一些幼稚可笑而充滿革命激情或友情的詩。好友袁廷華君的“沙鷗體”常常使我耳目一新,他1977年考入南京大學中文專業本科,我1979年考入南大中文係研究生,我們成了校友。同時的文學青年兼友人還有王亞非、李江宏、劉陽春等等。王亞非是詩人沙鷗的侄子,在外國詩歌和新詩創作上當時就有相當深的造詣,隻是後來轉入電視媒體做科技節目,遠離他所熱愛的詩歌。李江宏在《長江日報》副刊上發表過詩作,1978年考入中山大學物理係,後來去了美國。劉陽春則專注於小說創作,勤奮寫作而把自己身體搞垮了。當時我經常與江岸中學的同事兼室友張澤恩一起散步到江邊談文學,其中談得最多的是詩歌。張澤恩是一位極有口才的語文教師,他的夏夜故事會成為我終身難忘的口頭藝術享受,他的詩朗誦也具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可惜張老師因癌症而過早地離開人世。我二十多年的早期生活所在的區叫“江岸區”,我又在一個名叫“江岸中學”的學校讀書教書十一年。後來讀唐宋詩歌專業研究生,也是在長江邊上的南京。我生於江邊,長於江邊,學於江邊,遊於江邊,老於江邊。我對“江邊”或“江岸”充滿了特殊的依戀和不滅的記憶,我對詩歌充滿了無比的熱愛和深深的敬畏。
1979年,我去南京大學跟隨程幹帆先生攻讀古代文學唐宋詩歌方向的研究生,開始古典詩歌的治學生涯。從那時到現在,我學習與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已有近三十年曆史。期間,我的治學興趣和專業雖然不斷轉向,比如博士時讀的是曆史文獻學,師從張舜徽先生,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史學史課題(劉知畿及其《史通》研究),但有一個方向我是始終沒有完全中斷或放棄的,那就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我1981年在《南京大學學報》發表《略談韓詩的語言藝術》,1982年在《文學遺產》上發表《論蘇詩中的空間感》,當時小有影響,應該說出道還是比較早的。後來因為不夠專注,雖間或有古典詩歌方麵的論文發表(如去年就有好幾篇),但成果並不豐碩,這多少有愧於千帆師的教誨與期待。1982年我從南大畢業回到湖北大學(當時叫武漢師範學院)講授唐宋文學,我製定了兩個古典詩歌研究計劃,一是寫一本《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感受論》,擬定了若幹寫作題目如:論李(白)詩的節奏感、論杜(甫)詩的曆史感、論義山詩的朦朧感、論白詩的通俗感、論白詩的閑適感、論山穀詩的生新感、論蘇詩的時間感、論蘇詩的空間感(已發表)、論蘇詩的詼諧感等等。另一本是《王荊公詩編年箋注》,這個選題是千帆先生提出的,這本書打算和我的大學同學兼當時的同事胡其林合作,我們已經動手把荊公的每一首詩都抄在了卡片上。可惜,因為種種原因這兩本書都沒有完成,而且以後也多半不會再寫下去了。有的選題學界已有一些成果出版,如王安石詩歌編年,就有王晉光的《王安石詩係年初稿》(1986)、李德身的《王安石詩文係年》(1987)等等,我沒有必要再接著做了。
本書是我長期治中國古典詩歌的論文結集,她是一本小書,卻凝聚我幾十年的心血。所收錄的文章除一篇(《談談中國古典詩歌的格律問題》)外,都是公開發表過的,我盡量保留文章發表時的狀態,隻做了一點技術性的處理,沒有作大的改動。在每一篇文章後麵都注明了發表時間以及刊物、著作出處,以便了解我治詩軌跡。其中有四篇論文曾收錄於我2001年出版的論文集《通往曆史的個人道路——中國學術思想史散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因為那本論文集早已脫銷,有的論文(如《宋詩宋注管窺》)時有研究生或友人來索取,我這次也把它們再次收入,以便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全書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帶有通論性質,探討中國古代詩人感受時間的基本道德態度和表達詩意的主要方式,漫談古典詩歌的藝術感受問題,也有斷斷續續寫的“江邊詩話”(部分)。第二部分是古代詩人的個別性研究,涉及的詩人有陶淵明、杜甫、高適、岑參、韓愈、柳永、王安石、蘇軾等。其中有較早嚐試對作家作品研究進行數量分析的論文,也有以宋詩為對象探討本朝人注本朝詩歌的獨特現象的論文,最有代表性的論文則是論蘇東坡詩歌的空間感。第三部分論述了元明清詩詞的演變以及舊體詩的革命與現代詩歌的興起,還論述了古典詩歌格律的有關問題,這部分內容對於了解古典詩歌的發展演變、文體的鑒賞和舊體詩習作或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