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索隱》一書,有了《董小宛考》的辨正,我本可以不再批評他了。但這書中還有許多絕無道理的附會,孟先生都不及指摘出來。如他說:“曹雪芹為世家子,其成書當在乾嘉時代。書中明言南巡四次,是指高宗時事,在嘉慶時所作可知。……意者此書但經雪芹修改,當初創造另自有人。……揣其成書亦當在康熙中葉。……至乾隆朝,事多忌諱,檔案類多修改。《紅樓》一書,內廷索閱,將為禁本,雪芹先生勢不得已,乃為一再修訂,俾愈隱而愈不失其真。”(《提要》頁五至六)但他在第十六回鳳姐提起南巡接駕一段話的下麵,又注道:“此作者自言也。聖祖二次南巡,即駐蹕雪芹之父曹寅鹽署中,雪芹以童年召對,故有此筆。”下麵趙嬤嬤說甄家接駕四次一段的下麵,又注道:“聖祖南巡四次,此言接駕四次,特明為乾隆時事。”我們看這三段《索隱》,可以看出許多錯誤。(1)第十六回明說二三十年前“太祖皇帝”南巡時的幾次接駕;趙嬤嬤年長,故“親眼看見”。我們如何能指定前者為康熙時的南巡而後者為乾隆時的南巡呢?(2)康熙帝二次南巡在二十八年(1689),到四十二年曹寅才做兩淮巡鹽禦史。《索隱》說康熙帝二次南巡駐蹕曹寅鹽院署,是錯的。(3)《索隱》說康熙帝二次南巡時,“雪芹以童年召對”,又說雪芹成書在嘉慶時。嘉慶元年(1796)上距康熙二十八年,已隔百零七年了。曹雪芹成書時,他可不是一百二三十歲了嗎?(4)《索隱》說《紅樓夢》成書在乾嘉時代,又說是在嘉慶時所作,這一說最謬。《紅樓夢》在乾隆時已風行,有當時版本可證(詳考見後文)。況且袁枚在《隨園詩話》裏曾提起曹雪芹的《紅樓夢》;袁枚死於嘉慶二年,詩話之作更早的多,如何能提到嘉慶時所作的《紅樓夢》呢?
第二派說《紅樓夢》是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說。這一派可用蔡孑民先生的《〈石頭記〉索隱》作代表。蔡先生說:
《石頭記》……作者持民族主義甚摯。書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於漢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當時既慮觸文網,又欲別開生麵,特於本事之上,加以數層障幕,使讀者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狀況……(《〈石頭記〉索隱》頁一)書中“紅”字多隱“朱”字。朱者,明也,漢也。寶玉有“愛紅”之癖,言以滿人而愛漢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漢人唾餘也。……當時清帝雖躬修文學,且創開博學鴻詞科,實專以籠絡漢人,初不願滿人漸染漢俗,其後雍、乾諸朝亦時時申誡之。故第十九回襲人勸寶玉道:“再不許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與那愛紅的毛病兒。”又黛玉見寶玉腮上血漬,詢知為淘澄胭脂膏子所濺,謂為“帶出幌子,吹到舅舅耳裏,又大家不幹淨惹氣”,皆此意。寶玉在大觀園中所居曰怡紅院,即愛紅之義。所謂曹雪芹於悼紅軒中增刪本書,則吊明之義也……(頁三至四)
《〈紅樓夢〉索隱》一書,有了《董小宛考》的辨正,我本可以不再批評他了。但這書中還有許多絕無道理的附會,孟先生都不及指摘出來。如他說:“曹雪芹為世家子,其成書當在乾嘉時代。書中明言南巡四次,是指高宗時事,在嘉慶時所作可知。……意者此書但經雪芹修改,當初創造另自有人。……揣其成書亦當在康熙中葉。……至乾隆朝,事多忌諱,檔案類多修改。《紅樓》一書,內廷索閱,將為禁本,雪芹先生勢不得已,乃為一再修訂,俾愈隱而愈不失其真。”(《提要》頁五至六)但他在第十六回鳳姐提起南巡接駕一段話的下麵,又注道:“此作者自言也。聖祖二次南巡,即駐蹕雪芹之父曹寅鹽署中,雪芹以童年召對,故有此筆。”下麵趙嬤嬤說甄家接駕四次一段的下麵,又注道:“聖祖南巡四次,此言接駕四次,特明為乾隆時事。”我們看這三段《索隱》,可以看出許多錯誤。(1)第十六回明說二三十年前“太祖皇帝”南巡時的幾次接駕;趙嬤嬤年長,故“親眼看見”。我們如何能指定前者為康熙時的南巡而後者為乾隆時的南巡呢?(2)康熙帝二次南巡在二十八年(1689),到四十二年曹寅才做兩淮巡鹽禦史。《索隱》說康熙帝二次南巡駐蹕曹寅鹽院署,是錯的。(3)《索隱》說康熙帝二次南巡時,“雪芹以童年召對”,又說雪芹成書在嘉慶時。嘉慶元年(1796)上距康熙二十八年,已隔百零七年了。曹雪芹成書時,他可不是一百二三十歲了嗎?(4)《索隱》說《紅樓夢》成書在乾嘉時代,又說是在嘉慶時所作,這一說最謬。《紅樓夢》在乾隆時已風行,有當時版本可證(詳考見後文)。況且袁枚在《隨園詩話》裏曾提起曹雪芹的《紅樓夢》;袁枚死於嘉慶二年,詩話之作更早的多,如何能提到嘉慶時所作的《紅樓夢》呢?
第二派說《紅樓夢》是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說。這一派可用蔡孑民先生的《〈石頭記〉索隱》作代表。蔡先生說:
《石頭記》……作者持民族主義甚摯。書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於漢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當時既慮觸文網,又欲別開生麵,特於本事之上,加以數層障幕,使讀者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狀況……(《〈石頭記〉索隱》頁一)書中“紅”字多隱“朱”字。朱者,明也,漢也。寶玉有“愛紅”之癖,言以滿人而愛漢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漢人唾餘也。……當時清帝雖躬修文學,且創開博學鴻詞科,實專以籠絡漢人,初不願滿人漸染漢俗,其後雍、乾諸朝亦時時申誡之。故第十九回襲人勸寶玉道:“再不許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與那愛紅的毛病兒。”又黛玉見寶玉腮上血漬,詢知為淘澄胭脂膏子所濺,謂為“帶出幌子,吹到舅舅耳裏,又大家不幹淨惹氣”,皆此意。寶玉在大觀園中所居曰怡紅院,即愛紅之義。所謂曹雪芹於悼紅軒中增刪本書,則吊明之義也……(頁三至四)
書中女子多指漢人,男子多指滿人。不但“女子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與“漢”字“滿”字有關係也;我國古代哲學以陰陽二字說明一切對待之事物,《易》坤卦彖傳曰:“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是以夫妻君臣分配於陰陽也,《石頭記》即用其義。第三十一回……翠縷說:“知道了!姑娘(史湘雲)是陽,我就是陰。……人家說主子為陽,奴才為陰。我連這個大道理也不懂得!”……清製,對於君主,滿人自稱奴才,漢人自稱臣。臣與奴才,並無二義。以民族之對待言之,征服者為主,被征服者為奴。本書以男女影滿、漢,以此。(頁九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