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後記(1 / 1)

後記 後記

文字是傳承文化、記錄語言的重要工具,有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字和其所記錄的語言是一致的,都經過語言集團約定俗成,有其標準和規範;如果脫離了標準和規範,就會削弱甚至喪失其應有的交際功能。這些,在漢語和漢字的關係上,更為突出。曆史悠久、分布廣闊、使用人眾多的漢語,在長期相對隔離的情況下,分化為許多方言,經過不斷變化,彼此漸行漸遠。於是乎,通用語(雅言、官話、普通話)應運雨生,漢字便成為主要記錄通用語的工具,並產生了超越時代和地域的文言文。

與此同時,由於各地交際的需要,漢字又擔負起記錄方言的任務,這樣一來,集音形義於一體的漢字,難免顧此失彼,變得愈來愈紛繁、分歧、複雜,成為文化研究的難點。除了通用語和方言的分歧之外,方言研究還麵臨著麻煩,這就是憑空出現的別字(同音字,音近字)、生造字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亂,使方言“無文化”的帽子難以摘掉。必須扭轉這種不應有的現象。多年來,我不自量力,寫下若幹無人注目的文章,頗有無能為力之憾。現在,得到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離退休工作處和老年人協會的支持、資助,將這些文稿結集出版,我萬分感激。

這15篇文稿以《方言和文化》一篇為核心.並以《方言與文化》作為書名,其餘各篇對核心問題分別進行了闡述和發揮。

書稿交出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和審稿人員作了認真細致的審閱訂正,提了很多寶貴意見,匡我不逮,我萬分感激。

這裏略舉幾例。

我在《方言和文化》篇的“方言和文學”一節所引老舍的言論,出處並非《土話與普通話》(原載《中國語文》1959年9月號),經過核對,我上如今書中的另一段,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失誤。(令我慚愧並遺憾的是,原有的那段文字早已印在1990年出版的拙著《漢語方言講話》裏,永遠也抹不掉了。)

我在《方言文字概說》篇的“方言和轉注”一節中引了蔣善國和邰汶東兩位的言論之後,卻提出“邰的看法和梁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而梁說是有一定道理的”。細心的編審質問:“梁指準?”我看後,慚愧而感激地把“梁”字改成了“蔣”字。

我在《漢腔——武漢文化瑰寶》中提到“油絞”(即油條)的材料是“發麵”,經編審提出了懷疑之後,我查閱資料,發現並無“發麵”之說,而是“麵中和鹽、堿與油”(《國語辭典》),“以麵粉和水,加以鹽和石膏”(《中國風俗辭典》),“礬似骨頭堿似膘,鹽以筋絡麵似腦”(《中國的食品》),言人人殊,令我莫衷一是,跟編審商量,編審經人告知,如今圖省事確有用發麵的。雖然沒有改動,卻讓我增添了見識。特在此記上一筆,“透明”一番,讓讀者知情。其餘一些,便不再一一提到。在寫作和結集過程中,得到親人和眾多朋友、同事的幫助、指點,在此深表謝意,恕不能一一指名道姓。

在寫作和結集過程中,華中師範大學內滕滕文印社的幾位為我打字、改字、做字,使我的潦草、雜亂、繁難的手稿變得清晰,整潔、雅致,其間的無數次大小改動,連我都不勝其煩,而他們幾位卻不厭其煩,令我衷心感激。

我還要感謝本書的排版和校對人員,是他們的辛勤勞動,替我消除了不少錯誤,進一步保證了本書的質量。

沒有以上各方麵的關心、支持和幫助,這本書是不會問世的。但願這本書能起到一點作用,讓關心、支持、幫助過我的諸位的心血不致白費。

我痛感有人對待方言的態度——隨心所欲地寫別字、造怪字,摧殘了方言,摧殘了文化,我渴望與對此有共識、能下決心並且不畏艱辛、認真負責的同誌攜起手來,齊心協力地把本地長久以來積累的寶貴的方言資料集中起來,進行一番整理、訂正、篩選、淘汰、增補,紮紮實實地編纂出本地實用的、完整的、規範的、通俗而又富有學術性的方言詞典,成為各家案頭必備的人人用得著的讀物。

但願這個奢望能實現。

謹以這本小書鳴鑼開道。

作者

200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