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序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學藝術,一直與當代社會政治保持密切的聯係,當代政治影響文藝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來調控文藝的發展。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對於新中國文藝政策的係統研究在整個中國當代文藝學和政治學研究格局中基本上還是一個空白,亟須加以填補。新中國成立前後周揚、邵荃麟等提倡過“文藝與政策相結合”,但無法對文藝政策本身的合法性以及新中國文藝政策豐富的表現形態和複雜的社會功能作出係統深入的闡釋。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於“雙百方針”等的討論則大多局限於表態和宣傳,缺乏具有學理性和原創性的研究。新中國文藝政策實際上長期處於“意義重大”卻又“不證自明”的尷尬境地,這在今天已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同時,由於許多可以理解的原因,對中國當代文藝政策研究又是一個難度很大的課題。當代文藝學理應就此展開深入研究,以回答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發展所麵臨的困惑和問題。曉風長期在大學裏從事文藝學和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研究,又擔任了重慶市文聯和作家協會的負責人,對當代文學發展中的問題有深刻理解,對黨委政府領導文藝事業的方針政策又相當熟悉。這些有利條件使他能夠知難而上,不僅以這一課題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而且毅然選擇丁這一課題作為他的博士論文選題。眼前的這部《新中國文藝政策,新中國文藝政策的文化闡釋的文化闡釋》就是在他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作為他的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我為此感到高興和欣慰。

作為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學術研究,《新中國文藝政策的文化闡釋》不滿足於簡單的政治判斷,而是立足於新的時代高度,對新中國文藝政策進行了富有學理性和原創性的研究,其中有兩個方麵給我印象特別深刻。一是該書對新中國成立50年來的文藝政策進行係統梳理,力求將其放在新中國曆史文化語境和整個公共政策體係中對其構成和發展作出係統而翔實的描述;二是該書立足於新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曆史現實,結合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邏輯和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藝術發展的新趨勢,對新中國文藝政策進行文化闡釋和曆史評價。該書對新中國文藝政策的曆史形態所作的類型區分、對各類文藝政策文本內容和形式的構成,及其總的結構要素、模式和規律所作的分析,能夠切中肯綮,頗多真知灼見。該書在闡述新中國文藝政策的文化內涵時,不僅重視學理分析,而且具有很強的曆史感,頗有理論深度,尤其是對新中國文藝政策的“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傾向的論述,見解新穎,成一家言,難能可貴,達到了他所追求的對新中國文藝政策進行文化闡釋,以厘清其曆史必然性,曆史合理性和曆史局限性的目標。因而該課題的研究,對於深入理解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的發展規律,正確總結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領導文藝事業的經驗教訓,提高其執政能力,開拓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新局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該書也必將因此成為國內學者研究新中國文藝政策具有開創意義的代表性著作。

當然,新中國文藝政策涉及的問題極為廣泛,有的還相當複雜,因此曉風在這部著作中對新中國文藝政策所作的研究無疑還隻是初步的。所幸的是,他的研究在政治清明的今天得到社會和學術界同行的重視和好評。《新中國文藝政策的文化闡釋》不僅作為博士論文被認為是一篇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優秀博士論文,而且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研究成果也被國家社科規劃辦公室給予好評和推介。曉風為此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在向他表示祝賀的同時,也希望他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學術上取得更大的成績。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