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徽學術論著闡釋 序(1 / 2)

張舜徽學術論著闡釋 序

熊鐵基

今年是張舜徽先生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張門弟子正忙著籌備紀念活動。我作為張先生早年的學生之一,當然十分關注這一大事。此次我寫的紀念文章是《向張舜徽先生學習什麼?》(將刊在另一紀念集上),我以為最好的紀念就是向張先生學習。這種學習可分為兩個大的方麵。一個方麵是直觀的感受,先生的親人、朋友、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親身感受、觀察、理解中,講述張先生為人治學之道,這些在先生逝世的當時和事後已有一些紀念文章,我此次所寫,亦以這方麵為主。這方麵現在是可以寫而且應該寫的,以後更長一些年月,就會慢慢減少了。再有,就沒有直觀、感同身受之類的意義了。

學習的另一大方麵,那就是從張先生留下的大量著作中學習。張先生作為二十世紀後半期的國學大師,於經、史、子、集四部之學都留下了自己豐碩的研究成果,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研究四部之學,最好不要繞過張先生的研究。我們研讀清代學術文化,讀讀張先生的關於清人文集、筆記的著作,以及有關學記,幫助絕對是很大的;我們研讀《說文》,看一看張先生的《說文解字約注》必有收獲;我們研究漢代經學,學習一下張先生關於鄭學的研究,必會從中有所創獲。學習張先生各方麵的著作,隻要虛心,不必擔心學不到有益的東兩。

為了紀念,為了學習,戴建業教授主編了這本《張舜徽學術論著闡釋》,就是我以上所說學習的一次實踐,一次學習研究成果的實踐。戴建業教授本非嫡係的張門弟子,但也是受了張先生工作近半個世紀的學校學術氛圍影響的。前幾年開始,戴教授大聲疾呼別忘了祖傳秘方,就是以張先生的著作為基本材料而提出的。這種呼籲及其研讀實踐,無疑是有益於弘揚傳統的文化學術。趁此張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之機,他又組織張先生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張先生的心儀、仰慕者,寫出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更有實踐的紀念意義。

這本論文集三十來篇文章,涉及張先生經、史、子、集各方麵的論著,以某一本書或某一類書為例,具體而微地闡釋張先生的學術思想、學術精神和學術方法,作者從中有所收益,也告訴讀者,張先生的某種著作的價值和意義所在。據我不全麵的了解和觀察,有些作者是在自己長期學習和研究某一領域而寫出的深切體會。例如王作新教授,至少近二十年來是在文字學方麵從事研究,他寫《《說文解字約注》述略》就能深切體會說,張先生的《約注》是一部既裨助把握《說文》,又可啟迪思維、激勵探究的重要學術著作。張先生的清代學術研究是最有特色的方麵之一,本論文集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論說其辨與識。劉筱紅教授在十多年前寫《張舜徽與清代學術史研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再《論張舜徽清代學術研究的辨與識》,顯然是前進了一大步。張先生在文獻學方麵的研究是具有開創性的,其《中國文獻學》一書,如曹海東教授所說:該書理論體係的建構,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標誌著古典文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最終得以確立,且對後來的古典文獻學研究產生了學術範型的引領作用,導夫先路之功誠不可沒。文獻學包含著目錄、版本、校勘等多種傳統學問,張先生分別在各個方麵都留有自己的研究成果,都會對我們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有所幫助,本論文集中,王齊洲、戴建業、韓維誌諸位就張先生《漢書藝文誌通釋》的闡釋就是明顯的例子。